搜索 解放军报

在党的旗帜指引下·科技强军丨吹响科技强军的时代号角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魏寅 责任编辑:杨红
2022-10-13 02:26:23

在党的旗帜指引下·科技强军

吹响科技强军的时代号角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魏 寅

金秋10月,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热烈氛围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展厅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砺剑铸盾 奔向一流”展区的武器装备模型前,人们纷纷拍照打卡。这一展区的主题,正是“深入推进科技强军”。

时间回溯至5年前,北京展览馆,在“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名为“强军征程 扬帆远航”的主题模型展台同样备受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科技创新的硬核成果,在此得到集中展示。

跨越时空的两个展台,如同熠熠生辉的两个坐标,记录着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迈出的铿锵步伐、留下的闪光足迹。

强军征程上,习主席作出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重大论断,发出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的时代号令。习主席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为人民军队擘画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点燃了强军伟业的强劲引擎。

2022年首个工作日,习主席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紧盯科技之变”“大力推进科技练兵”……全军将士闻令而动、遵令而行,朝着统帅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

科技强军,一个指向未来的宏伟战略,一声新征程上的嘹亮号角。在科技强军的伟大实践中,人民军队必将继续书写新的时代篇章,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创新驱动,汇聚起科技强军的澎湃力量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一份特别的“百年总结”——《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其中,“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赫然在列。

创新驱动,若从100年的历史纵深来审视,是个“新词”;但以这10年的时间范畴来观察,则是个“热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

“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必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创新驱动,地位何以如此突出?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主席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军事革命日新月异,能否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在国防科技创新领域争得主动权、占领制高点,关乎大国博弈的成败,关乎大国军队的兴衰。

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对此,习主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抓紧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

如何把创新作为一种驱动力量,更有效地激发出来、更全面地运用起来?这,是一道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

谋定后动,踔厉前行。强军十年,这种驱动之力已深度融入人民军队的建设发展进程,汇聚起科技强军的澎湃力量——

2016年,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出现在改革后的军委机关序列中;次年,中央军委军事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作为一个崭新的机构正式诞生。这标志着,我国国防科技创新有了全新的顶层架构,向世人宣告了中国军队“创新驱动时代的到来”。

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印发,对国防科技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建立以来,探索试行一系列新的管理运行机制。这意味着,创新驱动的行动指向日益凸显,实践触角不断延伸。

2017年,重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成立,以军事科学院为龙头、军兵种研究院为骨干、院校和部队科研力量为辅助,军事科研力量“航母编队”正式起航。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人民军队点燃创新驱动这个强大引擎,在科技强军的伟大实践中奏响一曲曲精彩的乐章。

自主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2022年8月,习主席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党中央“格外重视自主创新”,“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这些重要论述,是对建设科技强国的要求,也为军队建设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2014年,习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军事创新也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为什么要走这样一条路?因为,这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不能指望别人,必须独立自主——这是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实践中得出的真理。对于科技创新来说,亦是如此。

2013年11月,习主席在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强调,要牢牢扭住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一年后,习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连说三个“不能”:“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习主席的铿锵话语,激励广大军事科技工作者在自主创新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

“天河”超算,堪称自主创新的杰作。2013年6月,天河二号研制成功,排名世界超算500强榜首,习主席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家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坚持以我为主,勇于自主创新。8年后,党的百年华诞当天,国际Graph500发布最新排名:“天河”E级计算机关键技术验证系统,获得单源最短路径榜单世界第一、大数据图计算能效榜单世界第一。

中国航展,自主创新对外展示的窗口。2012年11月,第九届中国航展,当时最先进的国产战机是歼-10。2021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航展,新装备琳琅满目,歼-20、运-20齐聚珠海,空警-500、轰-6K静态展示,中国空军遴选多型主战装备进行成体系展示,反映了中国空军战略转型新成就。“国产”,成为它们身上最闪亮的标签。

路走对了,就不畏风吹浪打、不惧山高路远。沿着统帅指引的方向,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2022年6月,习主席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全军官兵坚决听从习主席号令,向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宏伟目标,一路快马扬鞭,一路凯歌高奏。

为战谋战,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2022年6月17日,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舷号为“18”。此刻,舷号为“16”的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劈波斩浪,驰骋大洋;舷号为“17”的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正静静地停泊在码头,待命出航。10年间,人民海军进入“三航母时代”。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人民军队71架战机飞越天安门广场。相比2年前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这一次的歼-20方阵由1个梯队变为3个梯队,5架战机变成15架战机。

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是观察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窗口。回望十年强军路,航母、核潜艇、大型驱逐舰等大国重器相继诞生,歼-20、运-20、直-20等先进战机批次列装,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备、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的武器系列初步形成……在科技强军战略引领下,国防科技创新驶入“快车道”。随之变化的是,训练理念发生深刻变化、手中武器装备不断迭代更新、官兵科技素养更加厚实,部队战斗力建设的科技含量越来越足。

“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这是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重大论断。在习主席擘画的强军方略中,科技强军的主攻方向进一步聚焦: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战场需要什么,科技创新就指向哪里。近年来,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加快研发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加强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一系列战略部署陆续出台,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2021年4月23日,在人民海军第72个生日这天,海军三型主战舰艇——长征18号艇、大连舰、海南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集中交接入列,习主席出席交接入列活动并登上舰艇。

在此之前,习主席已多次登上我军各型武器装备:2013年,视察驻三亚部队,登上新型潜艇;2015年,视察驻西安部队,登上新型轰炸机;2018年,视察中部战区陆军某师,登上新一代主战坦克和红箭-10导弹发射车……

盘点这些“明星装备”,不难发现,一个“新”字贯穿其中。新型,新质,新锐,统帅的足迹印刻在战斗力建设的最前端,传递着科技强军的如山使命。

打通科技创新成果向战斗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既需要“尖端”的持续发力,也需要“末端”的积极参与。放眼全军,群众性创新创造蔚然成风——

在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旅,机务官兵使用自主研发的排除故障地面检测仪,迅速完成战机检修;在新疆军区某团,官兵运用自制的拆装工具,使坦克修理时间减少近三分之一;在武警上海总队某支队,自研器材帮助官兵快速提高训练成绩……

天南地北的座座营盘,热火朝天的演训一线,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持续激荡,科技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集聚英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奔赴科技强军高地

2022年7月,习主席签署命令,授予钱七虎等同志“八一勋章”。命令指出,钱七虎同志是科技强军、为国铸盾的防护工程专家,是推进新时代强军伟业的标杆楷模。

3年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钱七虎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主席亲自为他颁发了奖章、证书。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掌握了军事对抗的战略优势,谁就掌握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命脉。近年来,在广大科技工作者接力奋斗下,创造出一个个令世人赞叹的国防科技创新奇迹,有力推动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跃升。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尊重关心科技工作者。“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习主席在一次次座谈中、一场场会议上,多次就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

从《专业技术军官管理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动力的若干措施》相继出台,到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扶持等系列政策集中推出……大视野运筹,大手笔推动,核心指向只有一个:为托举科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放眼全军,一幅恢宏壮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画卷铺展开来——

领军人才擎旗扛鼎。2018年,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他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品格,感召着全军官兵砥砺前行。“人民英雄”陈薇、“八一勋章”获得者马伟明等,一大批闪耀着科学家精神的科技专家,引领示范作用越发明显。

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院校科研方队首次亮相,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者占71%,是高学历者占比最高的受阅方队;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科研骨干群体全是博士学历,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青年科技人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预示着国防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一线官兵科技强能。2022年2月,又一批高级指挥员走进国防大学,无人、电磁、量子、脑科学等军事高科技知识,成为他们学习的重点内容。近年来,一批批新型指挥员百炼成钢,新装备训练、新型作战力量训练、新作战领域训练热潮持续兴起,官兵科技素养得到整体提升。

科技强则国防强,科技兴则军队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全军官兵纷纷表示,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必须紧盯科技之变,主动识变、主动应变、主动求变,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将科技优势不断转化为能力优势、制胜优势,描绘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恢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