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飞出新航迹
——来自空军航空兵某师的观察报告
■张文龙 解放军报记者 康子湛 卫雨檬
要更新思想观念,大胆创新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
——习近平
战机陆续滑出。(资料图片)张 猛摄
编者按 习主席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人民军队不断发展的康庄大道,人民军队的力量来自改革创新,人民军队的胜利来自改革创新。”强军兴军动力在改革,出路在改革,前途也在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全军官兵唯有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把改革进行到底,方能不断开创强军事业新局面。即日起,解放军报在《强军新征程 跑出加速度》专栏推出“改革强军谱新篇”全媒体系列报道,反映全军官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意蕴,扣牢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加速推动部队各项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风采风貌。敬请关注。
“鲲鹏”展翅,铁翼凌云。
午夜,记者一行走进空军航空兵某师,运-20战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扑面而来的巨大气流,为几百吨重的战机带来澎湃升力,10余架“鲲鹏”依次升空,飞赴训练空域。
扶摇直上,源于时代托举。5年前,迎着改革强军的浪潮,该师列装运-20战机。官兵观念理念、训练模式、使命任务等迎来一场深刻变化。
“5年来,我们边改革、边验证、边改进、边形成战斗力,多次执行空投空降、跨国救援、接迎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等任务,在改革转型新征程上飞出新航迹。”现场指挥员对记者说,“鲲鹏”列装是改革强军带来的丰硕成果之一,我们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大胆创新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
鹏程万里,矢志改革创新。这段时间,该师官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标定加速奋进的方向——着力抢抓战略投送发展历史机遇,深度嵌入联合作战体系,不断推动大型武器平台性能向体系能力融合升级,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新装备增添新动力。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奋飞在改革强军的新征程上,该师不断积聚新的势能,锻造更有力的钢铁之翼,淬炼更强劲的胜战之心。
转型的引擎,在每个人心中轰鸣加速
“换装就要换脑。”这是该师官兵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改革强军的大潮不断推动着这支部队加速转型,使命任务的倒逼不断驱动着这支部队自我重塑。
无边的夜幕下,战机的轰鸣声响彻天空。结束当天最后一架次飞行后,该师某团团长走下战机。然而,一天的工作还远未结束——
多个跨域演训方案必须敲定,运输机“双人制飞行”“一专多能”的经验做法需要继续总结,某型机载设备试用情况要与厂家沟通……自运-20列装以来,这种披星戴月的工作状态,该师官兵已习以为常。
“我们正身处一场深刻的变革之中。”一名从事运输机机务工作28年的老兵感叹,接触运-20后感觉很多观念被颠覆。他至今仍记得,那年,一架运-20发生故障,经过全面分析,大家发现可能导致这一故障的原因有数十个。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们下决心把全部可能性排查一遍。“与其说是一次故障排查,不如说是一次全员的学习研究和集智攻关。”这名机务老兵告诉记者,经此一役,他们对运-20操作系统的工作特性和控制逻辑有了全新理解,对自身未来的成长方向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对于该师官兵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装备的换代,更是一次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升级。
为了适应运-20集成化程度高的特点,他们大力推行保障模式改革,大大提高了保障效率;为了让战机每一滴航油发挥最大战斗力,他们推行极简保障模式,使每架战机的伴随保障人员大幅缩减;为了缩短战机再次出动准备时间,他们一边优化工作流程,一边革新发明特制设备,原本多人协作才能完成的某项任务,如今仅需一人数分钟即可完成……
一次次展翅高飞,一次次归建复盘,这支新质作战力量不仅在天空留下一道道壮美航迹,更在战斗力建设的新征程上刻下改革转型的奋进足迹。
“如果说,我军国产大型战略运输力量组建亮相,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从1到10、从10到100的跨越,更是在改革转型风浪中的一次次搏击。”一名飞行员感慨地说,“转型的引擎,在每个人心中轰鸣加速。”
一次投送任务中,装备尺寸与重量均达到运-20的技术参数上限,最稳妥的方案是将装备拆解,分两架次投送。然而,拆解与安装装备耗时费力,如果采用这一方案势必对后续战斗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作战效率,该师官兵凭借对运-20的熟悉了解,重新调整货舱内部结构部件,仅用一架次便将装备整体投送至指定地域。
“过去我们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战机飞好、保障好,如今大家的目标是如何为战场打赢提供有力保障。”该师领导告诉记者,从“保障飞行”到“保障作战”,从“保障为安全”到“保障为实现作战意图”,观念的不断转变,让他们研究、改进、创新的步伐越走越快、越走越实。
运-20列装后,该师某机务大队官兵将自己纳入作战体系,预想未来将要装载运输的各军兵种的各型装备,掌握其参数并纳入数据库,匹配不同的战机构型,以便在需要时随取随用。
“‘鲲鹏’的到来重塑了我们,我们也在一次又一次任务中重塑着‘鲲鹏’。”该师一名领导说。
创新的风暴,激荡在官兵头脑深处
战机的剧烈轰鸣声,被阻隔在窗外。创新的风暴,激荡在官兵头脑深处。
一栋小楼内,该师某团模拟训练中心卢主任,正全神贯注地将最新一批飞行数据纳入“鲲鹏之翼”系列软件的数据库。
“有了这款软件,飞行员只需一台平板电脑,便可高效进行作战规划,解决飞行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卢主任一边说,一边为记者操作展示——
点击图标,进入操作页面,只需输入起降机场的信息,即可实现任务航线“一键规划”。这款软件综合运用大气运动方程、地理信息技术、耗油量模型等,可快速计算出航行时间、油量情况、空投时机、空速转换、坐标量算等关键航行诸元。
“遇到紧急任务,我们可以‘拎包就走’。”卢主任说,基于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和优秀的算法模型,他们可以做到任务准备“无纸化”,实现装载、航程智能化匹配,大大缩短了飞行准备时间。
“改革创新,是引领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身为一名飞行员,卢主任谈起了开发这款软件的初衷——与驾驶国产中型运输机相比,驾驶运-20的飞行员要承担起过去飞行、领航、通信和机械师4个岗位的工作,以前的飞行理念、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机特点。
“怎样才能尽快驾驭新型战机?只有创新!”卢主任说,无数个夜晚,一行行代码在小楼内被写下、修改、删除、重写,一个个练兵备战数据集腋成裘,最终孵化出一套全新系统,使战斗力生成模式向“数智化”加速转变。
战机已经跨代,战斗力生成模式也不能原地踏步。在该师某团模拟训练中心,运-20模拟机的使用正悄然从“技术端”迈向“战术端”。
过去,飞行员在模拟机上主要是练基础操作、飞行规范。如今,该师不断与厂家、科研院所对接需求,在系统内嵌入大量信息数据,可以构设不同的机场环境、天气情况、地理条件、突发特情等,帮助飞行员探索飞机性能、掌握战技术方法、补短板强弱项。
“如同‘1.0软件’驱动不了‘2.0硬件’,要想适应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必须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该师某飞行大队大队长说,以模拟仿真、信息网络、人工智能为主要技术支持的军事训练变革不断加快,官兵将越来越多地在屏幕前“学习战争”“预演战争”。
要飞的航程还很远,要攀的高峰还很多
采访中,记者在该师看到的一段三维动画,讲述了他们改革转型的奋进征程。
将目光从动画投向现实,这支新质作战力量的成长步伐,印刻在每一道转型奋飞、加速奋飞的航迹上,踩实在每一名官兵主动加压、挑战自我的行动中。
午后,烈日似火。一架运-20抵达机场上空后,突然快速俯冲下降……记者的心随着战机飞行上下起伏,完成这个高难度战术动作的飞行员是谁?
记者在停机坪旁守候,等来的竟然是一名刚担任机长不久的飞行员。他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战术课目训练,在该师已是常态。
“仅仅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训练,为什么要采取如此高难度的战术降落动作?”采访该师一名飞行大队大队长时,记者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战机优异的操控性能,让飞行员操控更便捷,但我们的大脑必须承载更大的载荷。”这名大队长回答说,相比刚起步时,如今他们的任务数量和难度都大幅增长。这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思考:作为一支新质作战力量,如何充分挖掘潜能,将自己更好地融入联合作战体系。
立足未来严峻复杂的战场环境,该师研究形成了几十项专项飞行训练内容,每次飞行都要穿插展开战术课目训练,确保一旦遭遇特情,能够从容应对。
“这不仅仅是训练课目的改革,更是对战略运输机的战场使用模式和理念的变革。”该师领导告诉记者,几年间,官兵与“鲲鹏”一起越来越深地进入战斗角色,也越来越清晰地塑造着自身角色。
前不久的一次演训活动中,该师派出的机组在完成既定任务后,主动向指挥所提出能够更好发挥运-20战场性能的演训新构想。经报上级批准,他们展开了一场任务之外的演训。
这一次“加戏”,不仅让他们加深了对体系中自身角色的理解,而且让其他要素更清晰地看到了运-20的能力与作用。
“运-20列装至今,第一个5年已经过去。未来,要飞的航程还很远,要攀的高峰还很多。”采访中,一名飞行员对当年驾驶中型机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经历印象深刻,“把油门推到底,依然感觉像一头负重的老牛,爬升得很吃力。”
前不久,他驾驶运-20再度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只需轻推油门,战机便从容飞越。他不禁想起那句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名飞行员意味深长地说,托举“鲲鹏”翅膀的,正是这个改革强军伟大时代的云水和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