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取得成功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邹维荣 路俊 责任编辑:姬彩红
2019-06-06 10:52:13

2019年6月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5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探索了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了海上发射能力。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取得成功

解放军报远望七号船6月5日电 记者邹维荣、通讯员路俊报道:2019年6月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5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探索了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了海上发射能力。

“首次执行海上发射任务意义重大,难度很高。”据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领导介绍,他们克服了全新型号调试、新型组织模式运用、陌生地域发射、安控难度增大、陆地系统与海上平台系统耦合、测控通信调试和陌生地域自主化保障等多重困难。

为确保首次海上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相继攻克海上发射自主安控技术、海上动基座瞄准技术、动态条件下全方位发射技术、陆海通用星箭对接洁净环境保障技术等多个技术难题,并在天基测控运用、远距离通信保障、应急电力保障等能力上实现突破。

与此同时,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着力在组织模式上进行创新。他们依托数字化指挥系统,针对任务需求进行模块组合,大大简化了组织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

此次任务的测控系统以天基测控为主,所需人员大幅减少。与传统的陆地和海上测控系统相比,天基测控系统无须大量建设各种基站,具有覆盖广、实时性好、效率高等显著特点。

此次海上发射是利用我国大型船舶、海上平台、港口资源和固体火箭成熟技术,构建海上发射系统的有效尝试,是我国继陆上发射场之后进入空间手段的重要补充。海上发射可以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航落区,对打造高效、灵活、经济的发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远望七号船圆满完成海上发射任务相关工作

首款海基测发控软件系统正式使用

解放军报远望七号船6月5日电 高超、记者邹维荣报道:6月5日12时6分,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远望七号船作为此次发射任务的指挥船,圆满完成海上指挥、火箭跟踪测量和任务保障等多项工作。

火箭点火起飞后,远望七号船立即开展试验性跟踪。船载经纬仪伺服操作手董治国第一时间观测到火箭飞行可见光和红外图像,见证了火箭海上起飞的壮丽一刻。随后,远望七号船按照预定方案及时捕获目标,对火箭开展遥测。

远望七号船船长周云山介绍:“这是远望七号船首次在黄海海域执行任务,也是首次作为航天发射任务的指挥所,任务模式新、参试单位多、保障要求高、组织流程复杂。”此前,远望七号船从太平洋海域机动4000余海里,星夜兼程按期抵达任务海域,高标准完成了相关任务准备工作。从测量船到指挥船,远望七号船攻坚克难,全程保障海上指挥各项工作高效顺畅进行,助力中国航天取得新进步。

为满足海上指挥需要,我国首款海基测发控软件系统在此次任务中正式使用。这套软件系统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软件室独立研发。“通过研制这套软件系统,我们建成了执行海上发射任务的国产化测发控软件平台。”该软件室负责人李永刚介绍说,针对此次任务,他们专门新研制了测发数据仿真、信息融合优选等软件,实现了远望七号船从测量控制到测量发射控制的跨越。

碧波之上放飞“中国星”

——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目击记

■解放军报记者 王天益 邹维荣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充满梦想色彩的网络流行语,如今有了现实版演绎。今天12时6分,我国在黄海某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将7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首次成功实施了从海上发射卫星。

11时36分,发射进入30分钟倒计时。此时,发射平台已稳稳锚泊在海面上。这里,将成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又一个新起点。

海上卫星发射既能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航落区,又能显著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具有独特优势。由于技术难度高,世界上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这一技术。

11时58分,火箭开始起竖。“躺”在发射平台上的乳白色发射筒缓缓“立正”,怀抱着长征十一号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直指苍穹。

这将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306次飞行。此次发射的火箭是长征系列火箭中首枚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它即将开启的是一场从大海奔向星辰的新“长征”。

“1分钟准备,30秒,10、9、8、7……”很快,不远处的指挥船上响起了点火倒计时的声音。

声音的主人是发射阵地指挥员李成。他所在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多项中国航天发射纪录。如今,李成和他的团队正向着中国航天的又一个“首次”发起冲锋。

“点火!”一声令下,操作手戴犇按下遥控点火按钮。只见发射平台上升起一阵烟雾,伴着一声长啸,火箭从发射筒中弹射“出鞘”,跃起数十米高。转瞬间,火箭发动机自动点火,喷射出耀眼的尾焰,划过海天。

发射平台附近的远望七号船上,报告声在指挥大厅里此起彼伏:“发现目标、遥测正常、跟踪正常……”

正常、正常……这个熟悉的字眼,书写在载人航天的征途上,闪耀在北斗导航星座间,铺就了“嫦娥四姐妹”的探月路。当一个个“正常”日渐成为中国航天的“日常”,中国航天也铸就了一个个“非比寻常”。

点火发射658秒后,指挥大厅屏幕上,三维动画显示出7颗卫星的“真容”:捕风一号A星、捕风一号B星……

12时23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领导宣布,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从此,太空又多一个熠熠生辉的“中国星座”。

这一次,它的“母港”是辽阔大海,彼岸在浩瀚星辰。

(解放军报济南6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