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春耕正当时
新华社记者翟伟、孟含琪、薛钦峰
四月好春光,全国各地春耕深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次走进农田考察春耕备耕情况,强调“抓好春耕备耕,对于确保粮食丰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上下大功夫,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黑土地上机械轰鸣,中部地区麦苗青青,江南水乡翠浪绵绵……记者深入产粮大省吉林、山东、湖南等春耕生产一线,探寻我国农业从“量足”向“质优”、从“保供”向“赋能”转型,阔步迈向农业强国的新故事。
土地“换装”
四月末,春阳斜切过松嫩平原。吉林省公主岭市二十家子满族镇猴石村,60岁的老汉李永祥轻哼小调,驾驶农机穿梭在田间。
“过去平整土地时可没这么轻松……”李永祥回忆起前些年的春耕经历很是感慨。
猴石村地处半山区,部分耕地坑坑洼洼,平整土地时,坐在农机上干一上午活儿骨头都像要散架。“部分耕地在河道边,颠簸还能克服,最怕就是赶上雨季,山坡上的水向下急流,就像洪水冲刷着地头。”李永祥说,一场大雨过后耕层会被冲毁,长年累月下来,地头已被侵蚀几十米,耕种面积逐年减少。
2024年,一场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行动在猴石村火热展开——新修的护砌像给农田套上了坚实的铠甲,防止河水冲刷;田埂间的土路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机耕路;有机肥均匀洒落,让逐渐“瘦弱”的土地迎来一场“大补”……
“还有意外收获呢!政府给俺在沟渠边的耕地都加铺了四五十公分的黑土,以前被雨水冲刷走的耕层,都给补上了!”李永祥喜滋滋地说,黑土地“换装”后,去年家里1.8公顷玉米地增收近1.5万斤。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强调“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全力提升耕地质量”。
牢记总书记嘱托,吉林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举措。每到三四月份,打井、上电、抛洒有机肥,全省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施工火热。一些产粮大县建起万亩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将农业物联网、灌排一体化等先进技术设施应用其中,引领种粮大户应用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4月9日,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东兴村,公主岭市军平种植家庭农场农民驾驶农机整理土地,为春耕做准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2024年,吉林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06万亩,创历史新高,今年力争再建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
提升耕地质量、助力粮食稳产增产的系列举措也在黑土地上稳步推进:吉林中西部是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通过应用改良剂、增施有机肥、灌水洗盐等综合施策,“八百里瀚海”变身新粮仓;中部地区通过精细整土、机械深翻、秸秆还田等措施,让黑土地更加肥沃……广袤田畴正书写着夯实千亿斤粮的答卷。
单产“智变”
洞庭湖畔,湖南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惠众粮油专业合作社的田埂上,一盘盘秧苗码放整齐,插秧机穿梭田间。合作社负责人阳岳球正忙着指挥老乡们插秧:5人一组,3人上机操作、2人搬运秧苗,现场分工明确、有条不紊。
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惠众粮油专业合作社的田地里,社员正在插秧。(周洋 摄)
“去年水稻每亩单产提升了200斤,今年我们力争再增加100斤!”阳岳球轻松许下目标。
从依靠经验种田到实现科技种田,阳岳球只用了不到3年。他的底气源于当地于2023年开展的“全域水稻单产提升行动”,选良种、推广良技良机是行动的“金钥匙”。
过去老把式全凭经验选择水稻品种,但一些品种“服役”了十多年,抗病、抗虫和抗倒伏的能力越来越差,水稻产量也越种越低,单季水稻亩产至多不过800斤。
为改变选种“两眼一抹黑”,当地邀请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团队问诊把脉。“我们根据洞庭湖区旱涝交替频繁的气候特征,利用稻瘟病精准鉴定平台精准筛选,再经过品种‘打擂台’、试验田试种等环节对稻种进行精选。”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介绍,种植试验对比下来,“中安2号”等3个产量大、抗性好、性价比高的品种脱颖而出。
下一关是通过合理密植和精准施肥进一步提高单产,突破这一难题,重在“智变”。
过去村民出于省钱省力的考虑,一亩地只插1.7万蔸左右,但遇上“倒春寒”极易造成秧苗烂秧、死秧,导致插秧时省下十几元成本,收获时却损失更多。
经过一年试验后,农民们发现,李建武和团队设计的每亩2.5万蔸插秧方案,制定的时间精准到天、用量精确到克的施肥方案,水稻的产量最高、表现最好、利润最大。收获时农民们笑逐颜开:“今后咱们就这么跟着专家干!”
伴随良技赋能,屈原管理区今年全区双季稻实际面积达到21万亩,比原本承担的18.8万亩任务提高了10%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实现粮食均衡增产。”在屈原管理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亚军看来,这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努力的方向。
2025年,屈原管理区力争按照早稻500公斤、晚稻550公斤将全区双季稻田打造为“吨粮田”的同时,还要实现每亩化肥农药施用量比去年减少10%、农民收入增加100元的目标……当地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证实了中国饭碗,不仅能端得更稳,更能装得更满。
农力“热涌”
春风和煦。山东省夏津县渡口驿乡东渡口驿村种粮大户刘仁刚站在600多亩麦田地头,望着30多厘米高随风轻舞的麦苗,心情也跟着轻快起来。田地里,飞手正在操作植保无人机开展飞防作业。
“去年小麦亩产就达到了1100斤,现在苗情不错,今年拿高产、多挣钱没问题!”刘仁刚感慨地说。
4月8日,在山东省夏津县渡口驿乡东渡口驿村种粮大户刘仁刚的麦田里,植保无人机正在麦田上空开展飞防作业。(邓美平 摄)
早在十多年前,刘仁刚就开始变零散土地为规模经营。起初,大块规整土地还是按一家一户种地的“土办法”:80亩地的春灌用了大半个月,4台小农机在耕、种、管、收环节“处处断头”……干了一整季,小麦一亩只收了七八百斤,赶上有一年天公不作美,亩产减少加上地头收购价较低,化肥、种子钱都没挣回来。
“种了这么多年地,咋越种越赔钱?”刘仁刚说,他和很多村民一度陷入迷茫。
夏津县相关部门也意识到,规模化种粮大户需要政府扶一把,于是主动帮助对接本地面粉加工企业,给双方“牵线搭桥”。
2020年,夏津县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发达面粉集团率先带来好消息,同包括刘仁刚在内的200多户种粮大户签订收购合同,同时为种植管理、收购等全产业链提供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不仅小麦产量、去向有了保障,每斤收购价比市场价还高4分到1角。签约当年,刘仁刚种粮收入就增加了3万多元。
针对农户的多样化需求,夏津县还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助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粮农增收致富。
“好政策一个接一个。”刘仁刚细数,为了应对极端天气的风险,他的农田被纳入农业灾害保险范围,一亩地保险费只要6.4元,一旦遭灾,最高赔偿1000元。
“钱包鼓了,大家种粮热情更高了!”十多年来,刘仁刚的种粮面积从80亩扩大到600多亩,收入也大幅提高。夏津县也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截至2024年12月,累计培育家庭农场174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430个,土地流转面积超过36.24万亩。
“习近平总书记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夏津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白希彬说,“我们要不遗余力创造条件,让农民有钱挣,种地也要‘活’起来!”
在山东,各级政府打造“点单式”“保姆式”服务模式,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服务,为农民应对病虫害支招;推广智能农机、精准灌溉、农业科技化技术,助力农民科技种田;探索推动“组织+人才+资本”融合发展模式,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通过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富民产业等措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得实惠……这些举措,让每一滴耕耘的汗水,都化作农民腰包鼓起的底气;让丰收的果实,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