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新型保暖被装陆续研发成功,运抵高原的既有大部分成品,亦有小部分样品,种类多但数量不一,该如何发放?
过去通常的做法是:发放数量少的被装,满足“近水楼台”,由直属分队试穿,等配齐了再辐射开来;分配数量多的被装,直接下发部队。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沙场被装秀”实力“圈粉”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晏 良
野外驻训场,西藏军区某应急兵站组织的“赞颂新成就,走进新时代”主题文艺汇演,在训练之余上演。一个名为“看我七十二变·沙场被装秀”的节目,赢得官兵点赞。
演出现场,“T台”简陋,但亮点频现——
“首先展示的是充电背心,甭看它又轻又薄,却十分保暖。”西藏军区保障部助理员王怀宽介绍说,“它的口袋里有插线接头,配的是微型电池,可以随充随穿,破解了传统被装无法预热、难以恒温的难题。”
“过去隆冬时节,高原战士起床后穿的是冰冷的衣服,需靠体温慢慢焐热。有了充电类被装,随时与温暖相伴。”王怀宽继续介绍,“现在展示的这款轻便防寒靴也可充电保暖,它不仅体积小,而且毛层密,保暖效果更好。”
“接下来亮相的是充电护膝,有了它,咱们就能远离风湿关节炎等病痛。”王怀宽给上述新品被装起了个专业名字——“被装加热组件”。该组件含保暖鞋服、保暖睡袋和多功能电池组,采取电热取暖,共同构成“保暖一族”,可用于高原寒冷条件下单兵供热保暖。
“从外观上讲,派克式保暖作训服与传统迷彩作训服并无太大差别,但是保暖性能却有很大改观。”王怀宽特意让“模特”拉开拉链,让旁观的战友伸手感触不一样的温暖。
“这款轻便防寒保暖作训大衣,虽其貌不扬,不过……”王怀宽顿了顿,故意卖了个关子,“它有羽绒内胆,可根据保温需求自由拆卸。它的防风透湿、卫生保暖性能更加先进,而且折叠起来的全部体积不足传统作训大衣的一半,可以说是又轻又暖!”
改进型携行包,体积较部队原先列装携行包缩小一半以上,可双肩背、斜肩背和手提,包内外口袋设置更加合理。
“新型战救包组件”,含单兵急救包、战位急救包、战斗救生员急救包、卫生员背囊和军医背囊五件套,能满足战场救护个性化需求。
新型防护被装,有新型防弹头盔、防寒被装、野战被服洗涤箱组等24件套,采用轻质新型材料,更加轻巧便携,能更好地满足高原寒区作战需求……
“轻”与“暖”、“新”与“特”、“护”与“战”,现代新技术的运用将战斗勤务与高原保障之需有机结合。
军事斗争准备催生保障新成果。近年来,以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扭住高原高寒环境保障需求攻关,研究出一批特色新型巡逻被装。西藏军区保障部在上级机关指导帮助下,采取“上级配发+军地协作开发+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打造后装保障“高原版”,让创新成果更多更好地“贴心”服务高原边防官兵。
高原保障如何做好“海拔加法”
——西藏军区探索被装精确化保障模式新闻调查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晏良 通讯员 王昊 米久江
好马配好鞍,好钢锻刀刃——
立起“备战先用”的鲜明导向
去年底,新型保暖被装陆续研发成功,运抵高原的既有大部分成品,亦有小部分样品,种类多但数量不一,该如何发放?
过去通常的做法是:发放数量少的被装,满足“近水楼台”,由直属分队试穿,等配齐了再辐射开来;分配数量多的被装,直接下发部队。
但这批新型保暖被装进藏后,配发对象非常明确:雪山风口上的哨所官兵和开展高寒训练的冬训部队。“我们确立了一线优先、备战先用的鲜明导向。”西藏军区保障部领导介绍说,“不论是通用被装,还是新型巡逻被装,到达雪域高原后的第一站都是边防点或者驻训场。”
“切实把新型巡逻被装用在‘刀刃’上。”记者调查发现,西藏军区保障部机关针对先期抵藏的新型被装品种多、数量有限的特点,优先保障一线哨所及冬训官兵,优先保障强军固边战位。
此外,他们还将战术手套、新型防弹头盔、防弹携行背心等被装优先配发到山头阵地,使其更好地助力训练备战。
今年年初,寒风骤起,雪花铺天盖地。某合成旅驻训场,风雪使人睁不开眼睛。保障小分队及时将防眩光护目镜送抵驻训场,保障官兵野外驻训。
风雪中,几支部队频繁转战生疏地域。鉴于此,西藏军区保障部特事特办,将充气睡垫、新型寒区睡袋等新型巡逻被装优先保障机动演练部队。
有了轻巧便携、防护性好的新型巡逻被装助力,几支高原劲旅在机动演练中持续做“海拔加法”,不断刷新雪域高原驻训海拔新高度,着力锤炼全时全域作战硬功。
着新式雨衣巡逻的边防官兵向国旗宣誓。胡 强摄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探索“因需而供”的精准保障
西藏高原气候多变,一山之间往往天气迥异。据统计,在西藏,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大约下降6℃。同时,风速、降雨量、冰雪厚度、空气含氧量、昼夜温差等都会随着海拔不同而变化。千里远征雪原的某合成旅兵驻山脚或山腰,官兵有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深刻体验。
过去,我军被装保障模式主要以通用保障为主,高原保障即使有所差别,也通常是采取在平原被装基础上“加层”“加厚”等方式。
如今,巡逻被装有了“高原版”,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任务需求的精确化保障渐成现实。某应急兵站政委陈勇说,目前他们已接收24种新型巡逻被装,这些被装能更好地满足作战和执行训练任务的需求。
西藏军区保障部以此为契机,着力破解部队通用被装难以满足个性化保障需求的难题,开启精确化保障之门,让高原边防军人的被装保障“因需而供”“量身订制”。
“3700米以下地区通供。”“4200米以上地区专供。”“4700米以上地区特供。”他们探索以500米高差为一个保障类区,划出普通保障范围和重点保障区域,精选不同防寒性能的新型被装进行发放,使各驻防点和各驻训点都能领到所需被装。比如,保暖绒衣裤的主要供应对象是海拔4000米以上驻军,而羽绒保暖棉衣裤的供应海拔则提高到“4500米+”。
海拔3700米以下地区秋冬降雨较多,新型分体雨衣便在此区域部队配发;海拔4700米以上地区封山期长,官兵更需要防眩光护目镜;驻训场上硝烟弥漫,派克式保暖作训服、防弹携行背心等被装便运往驻训部队,以满足实战化训练保障需求……
保障细节连着战斗力。西藏边防部队的防区山高路远、巡逻线长,官兵长途负重巡逻,出汗得不到及时清洁处理,常常患上湿疹。“现在有了新型作训内衣裤,少了难言之隐。”罗小兵助理介绍说,“应用新型材料制作的吸湿快干作训内衣裤,有效解决了排汗不及时引发的病患症状。”
“远近高低各不同。”西藏军区保障部助理员王怀宽指着高原地形图深有感触地说,“根据防区地理情况和保障需求精准供给,开启了被装服务战斗力的全新保障模式。”
打仗要提速,保障先减负——
追求“轻装简行”的供给效能
雪域高原军人对被装需求总体上有两大具体要求:又轻又保暖。
这是因为西藏军区防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官兵们征战“生命禁区”,徒步行走都相当于在内地负重二三十公斤,不适宜穿得过厚。
“传统被装虽然防寒性能不错,但大多体积较大、穿起来臃肿,不利于机动。”边防某团政委占荣华说,在西藏,无论巡逻还是训练,官兵们都不适宜穿得过厚,否则会影响速度、降低效率。
被军委授予“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的岗巴边防营官兵,对此体会颇深。战风斗雪,是这个驻高海拔地区边防营官兵的工作生活常态。多年来,官兵们在巡逻时宁可受冻也从不穿得过于臃肿,以免束缚住手脚。
打仗想提速,保障先减负。为此,有关部门和各级科研机构竭力攻关,催生出一批“轻量级”保暖被装创新成果。
“这是轻便防寒保暖作训大衣,它的最大特点是体积变小,保暖性能更好,一件抵过数件。”某应急兵站政委陈勇深有感触地说,要想征服极地雪山,必先攀登科技高山——只有固牢创新驱动理念,以“特色保障”成果满足雪域高原“特殊保障”需求,才能为强军固边注入强劲动力。
举一反三,服务备战。在西藏,部队组织巡逻或开展极限课目训练时,难以实施定点保障,无法跟进补给,战斗着装及所携食物必须轻巧精致。说穿了,没吃的难以登高,背重了无法致远。
西藏军区保障部从预防急性高原病、增强机体携氧量和摄入丰富蛋白质入手,充分利用高原本土物产,组织对青稞牦牛肉饼干、牦牛奶制品等新型高原特需食品研究攻关,让食品降重量、增效能,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理念在作战保障领域“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