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官兵雪线之上守望边防线。
清澈大爱壮山河
青春壮写山河爱,
我在边关就是诗。
——摘自内蒙古伊木河边防连黑板报
“诗言志。”一句深情无限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在今天广为流传,它抒发了人民子弟兵的豪情壮志,唱响了新时代的英雄赞歌,成为这个春天最激荡人心的旋律。
“告别是青涩少年,归来是巍巍昆仑。”尽管许多坚守在高原风雪、南疆丛林、蔚蓝海疆的戍边人,还没来得及写下更多诗篇。他们已然用青春与热血、牺牲与奉献“一肩担河山,片纸写天下”,留下了堪称经典的“新边塞诗”。
“少年心事在天涯,纵马昆仑未顾家。”钢枪与生命,建树起军人的荣誉。还有许多写在干粮包装纸、笔记本撕下的残页、家信背面上壮怀激烈的诗词,将边防军人的英勇、传奇和情怀,展现得更加丰盈、壮美。
南疆有一位叫王建川的戍边士兵,上中学时就被同学们叫作“小诗人”。
入伍到边防部队后,他也一直笔耕不辍地写日记、写诗。他有一个小“文青”的浪漫愿望——要把日记本和军功章一同作为母亲的生日礼物送给她。
他的愿望实现了——尽管他没能亲手奉上,但被鲜血染红的日记本和光灿灿的军功章还是送到了母亲手中。日记本中写给母亲的诗歌,张扬着军人为祖国而战的血性,也充满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深眷念。
“当巡逻的脚步送走除夕/当灶前的火光映红了日记/孩儿把一年的征尘、四季的足迹都记在这里/我已经懂得战士的含义/战士的决心早已融进枪膛里/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
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言语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一命题。王建川用诗的语言写下了战士的情怀,也见证着军人的忠诚。
今日边关,具有“书剑飘零”这种边塞诗人气质和素质的士兵,“犹春于绿,俯拾即是”。然而,他们却为了对祖国的大爱,毫不迟疑地付出了像诗歌一样美丽的青春。
我曾经多次收到过一位叫韦建勇的壮族战士寄自边防的诗稿。读后觉得尚可打磨,就斟酌着给他提出修改意见。
可是没想到,待再次收到诗稿,竟是浸血的遗作——那是他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牺牲后,战友们从他口袋里找到的。显然,他还打算在战斗间隙再作修改。
芳草有情,斜阳无语。我流着泪编发了这首名为《这一夜》的诗作,并写下编者按。
从此,这首诗就刻在了我心底:“带着寒意的春风哟/请捎给祖国一句话/战士的身躯就像巍巍长城/战士的枪刺似重重剑麻……”
作为中华民族百端交汇的文化脉络,古代雄浑奇崛的边塞诗曾通过碑刻竹简、纸帛木版、手抄线装……叠韵衔接、绵延不绝。
今天,诵读当代戍边人在南疆的剑麻林、北国的桦树皮、山林的蕉叶、海岛的礁石上豪情壮笔挥洒而出的那些诗句,总会让我们想起传诵千年的《满江红》《定风波》《破阵子》……
如果要问新一代边塞诗的主旋律,那就请品读一位边防团长在手机里保存的一首诗:
苦吗?苦。但苦得值得!
累吗?累。但累得欣慰!
因为身后守护的是我亲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