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镌刻在万里边关的诗行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郑蜀炎 发布:2021-03-11 10:58:41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北部战区陆军三角山哨所官兵雪野巡逻。

春风吹拂天边边

因为遥远,

生命中有了思念和诗篇。

因为遥远,

眼睛就能看到高高山巅。

心跳就能传到那个天边边。

——摘自某高山雷达哨所一位班长的《与妻书》

古代边塞诗中,“犹是春闺梦里人”,凄婉哀思的名句流传千年。在今天戍边人笔下,“春闺梦里人”犹在,那些如花绽放的诗歌间,却洋溢着“今逢四海为家日”的壮志豪情。温情涌动、绵延相思间,充满了泉石激韵般的时代美学。

话题就从开头几句诗说起。

在某个高山雷达站哨所,从山底到哨所的台阶,刚好和一年的天数一样——365级。雷达班长赵小涛别有一番浪漫,他有一个专门的日记本,每天都要从哨位旁摘下四季不同的花瓣树叶贴在上面,并且时常在旁边写下一些人生感悟和思念妻儿的诗句。

寒来暑往,一年下来,厚厚的本子已然变成一本花簇锦攒的诗集——《与妻书》。

春节来临,妻子带着小儿子来山里探亲。由于专业性强,哨位离不开,赵小涛初一也必须上岗。一大早起来,妻子带着孩子于365级台阶前送别,并在一张节日贺卡上留诗:“365级台阶,级级系着祖国;365页日记,篇篇拴着你我。”

这诗不知道在赵小涛心里划下了怎样的波澜,但下岗归来,他的本子多出了一枚刚刚绽开的高山梅花花瓣,还有上面那首给妻子的应答诗。

“年年细雨乡关路,都在桃花浅淡中。”当家国之爱共同回荡于同一旋律中时,心中斑斓的情感就一定会化为血脉里涌动的诗行。那年“十一”,某边防团为前来探亲的军嫂们安排了一次特别欢迎仪式—在观看过国庆70周年阅兵的电视直播后,他们将这些平日“远在彼兮,旦夕以待”的军嫂们请到部队荣誉室,为她们介绍她们的丈夫在各自岗位的种种奉献成就。

来到祖国门前,国旗之下,他们为每个小家留下“全家福”。五星红旗招展的蓝天白云下,一位教师军嫂即兴吟诵的诗句,久久地盈于耳、荡于心:“此刻我多想变为蓝天上的白云/伴随着我心中的雄鹰/在灿烂的风景中飞翔/投下我们比翼的身影。”

边防军人的特殊使命,疆域的广阔辽远……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距离,永远是戍边人的标配。

他们有大江东去的豪迈吟诵,亦有充满眷念的咏叹。在东海前哨一个小岛上,我从连队的黑板报上发现,写诗作词是这里官兵普遍的业余爱好,颇有点“书生襟抱本无垠”的意味。而且,诗文水准不亚于许多专业作者,其情之切,意之深,令人心温眼润。

“我在遥远的海岛等雪/雪是心里的一个名字/在那朵朵浪花间/我寻觅着雪花的晶莹。”

写诗的是一位来自北方的大学生士兵,因故事还在发展中,他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名字。但我相信,那片晶莹的雪花,终会在万里海疆为这位潇洒男儿而飘洒……

边塞诗写边塞事。今日边关要塞的新风貌、新景观理所当然地构成了新时代边塞诗的主旋律。

军人团圆的距离坐标,是无条件由祖国标定的。在调整改革中,某旅奉命从繁华都市移防到边陲小镇。受命之时,教导员段成亮正在休假照顾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孩子。

接到命令后,他只有一句话:“坚决服从命令。”3天后,他就赶到了位于边陲的新驻地。采访到这,话题转到妻子身上,段成亮停顿了一会儿才又开口:移防后的各种工作和事务千头万绪,自己在新驻地第一堂政治课的开头,就给大家读了妻子来信上的诗句——“树不会因挺立而腰酸/风不会因呼啸而沙哑/爱不会因为距离而冷却/而祖国,一定因有了你们的出征而强盛……”

1 2 3 4 5 6

责任编辑:杨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