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主席这样身体力行

来源:解放军报记者部作者:王凌硕责任编辑:丁杨
2018-09-22 00:47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这是会议结束后,习近平出席中国向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赠礼仪式。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演讲中,针对“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习主席指出,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应该全面禁止并最终彻底销毁核武器,实现无核世界。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

针对“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习主席指出,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反恐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各国要加强协调,要动员全球力量有效应对难民危机。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问题都同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当事各方要通过协商谈判化解冲突,其他各方应该积极劝和促谈,尊重联合国发挥斡旋主渠道作用。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卫生事业的支持和援助。

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汤姆森随后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发人深省。长期以来,中国是联合国的忠实支持者。今天,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振奋和鼓舞了人心,为联合国推进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事业提供了巨大动力。联合国高度赞赏中国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巨大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和强烈支持。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正式写入联合国决议,表明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在同一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九大报告共十三部分,其中第十二部分就是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标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新华社记者马占成 摄

为何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与大调整的时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虽然全球的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的变革正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也日益加深,但是,国际力量更趋平衡,并且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仍不可逆转。与此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非常突出,全球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分化严重,恐怖主义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传染性疾病问题等威胁蔓延,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这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现实依据,全球的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共同应对,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

习主席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接着,他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闭幕,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最新版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201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建议在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时,增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公正新秩序的美好期待。放眼今日世界,选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文明进步的人间正道,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作为中国军人,我们一定要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引领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