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击日寇显神威
1945年3月,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失利,在中国战场上又遭到中国军民坚强抵抗,战事多处呈胶着状态。连连受挫的日军在湖南中、南部集结重兵,欲孤注一掷,进攻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妄图早日结束战事。
“驻防湖南芷江的中美空军作为日军进攻路线上的最大阻碍,成为日军攻击的首要目标。从4月开始,日军集结8万余人,分4路进攻芷江,拉开了湘西会战的序幕。”说到这里,吴建宏稍作停顿,馆内显得格外肃静,似乎能听到参观者急促的心跳声。
片刻后,吴建宏打破了肃静,接着介绍:“作为我方地面部队主力的第四方面军,在第五大队的配合掩护下,将日军阻挡在洞口、新化一带的雪峰山上。”记者被提起的心又稍微放松了下来。
接着吴建宏向我们介绍起了湘西会战中的精彩一役。“据李继贤老人回忆,在湘西会战中,对于第五大队来说,最具决定性的一役发生在4月下旬,大队共出动12架战机,携带燃烧弹,在洞口至雪峰山日军左翼部队阵线一带进行地面攻击。”
此次任务之前,大队已经先行派遣飞行军官至地面前线设置对空通信电台,可以清楚指示空中投弹时弹着点,我方地面部队,也在地面铺设布板符号,指示投弹点。在明确的地空联系下,确定日军左翼部队位于雪峰山茂密森林中后,第五大队机群投下大量燃烧弹,整片森林瞬间起火,日军伤亡惨重,残余日军往山谷里逃生,我机随即进行扫射,日军几乎无可遁逃。
“此役事后统计,现场日军遗骸约1.6万余具,几乎全数遭到歼灭。”听到这里,在场所有人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在此刻也恢复了平静。
不久后,第五大队又派出8架战机,对日军总预备队进行了猛烈攻击。日军在湘西遭遇我军顽强抵抗。日军左翼及预备队受到歼灭性打击,右翼日军只能溃退回原阵地。
在中国陆军和中美空军的猛烈打击下,经过近两个月激战,湘西会战以中国全胜、日军惨败而结束,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战。
监护降使迎胜利
“湘西会战”结束两个月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军民的全面反攻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最终投降地点确定在芷江。
“这是一个让中华儿女为之自豪的时刻,这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时刻,1945年8月21日上午9时,芷江基地派出6架战机,由芷江机场起飞赴常德,对日本降使今井武夫的专机执行监护任务。11时15分,中美混合联队和日本降使乘坐的绿色双引擎运输机依次降落于芷江机场。”吴建宏不由自主地提高了音调,在场所有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宽阔的芷江机场边缘,分散隐蔽着上百架战机。在机场上空还有六七架战机在云层底下盘旋,机场上站着数千名中美两国军人及新闻记者。日机在机场东部南北向的主跑道上慢慢停了下来。11时25分,在我方宪兵严密的监护下,今井武夫走出机舱,被引到一辆插有白旗的美式吉普车上,向受降地开去。一路上,到处都是宪兵的岗哨和围观的中外军人。
今井武夫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内心充满了“绝望的孤寂感和不安”。
“下午4时,今井武夫向中国陆军总参谋长萧毅肃中将交出日军侵华兵力部署图,并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抗日战争最终以法西斯的战败而告终。芷江机场也成了抗战期间,中美对日空战胜利的有力见证……”话音刚落,馆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家望着这幅年代久远的地图,望着馆内墙壁上一幅幅历史照片,迟迟不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