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习主席指出:“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强军兴军离不开传统的滋润、文化的熏陶,博物馆建设大有可为。如今,很多红色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成为官兵的“打卡地”,成为部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大课堂,源源不断为人民军队提供政治滋养、历史启迪和精神动力。本期,我们邀请几位参与博物馆工作的军队文职人员,谈谈工作感悟和启示思考。
愿为萤火聚星河
■讲述人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助理馆员、文职人员 赵雅轩
“欢迎各位来到军博。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毛泽东题写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几个大字……”5月18日,正值国际博物馆日,我再次站在军博大楼前,为群众进行讲解。
“大国重器,与有荣焉”“做红色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群众参观后的留言,让我深感欣慰与自豪。记得第一次走进这里,面对几万平方米展区、上百个历史场景、近万件文物藏品,我受到的震撼与许多参观者一样: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灿若星河,我虽不是其中耀眼的星辰,但愿做点点萤火,为它散发微不足道的光和热。
震撼的背后是压力。从大学老师到助理馆员,我的工作内容从讲课到讲解,虽只一字之差,实则几乎是从头再来。
初期的封闭集训中,我需要背记10多万字讲解词,通讲10余个基本陈列。“这是军博讲解员的上岗基本功。”集训队教员的话,开启了我勇闯军旅生涯第一关的攻坚之路。那段时间,我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吃饭在练、走路在练、睡前在练,一有空闲就拿着讲解词背记。
给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记不清有多少次,我被基层一线的官兵深深感动,被他们身上发散出的信仰光芒和奉献精神所洗礼。一次,我负责为来自神仙湾哨所的官兵讲解,他们黝黑脸庞上的高原红,是常年驻守在海拔5000多米“生命禁区”留下的“勋章”。
当我讲到司号制度时,一名战士说:“我就是我们连的司号员!”言语中满是兴奋和自豪。一旁战友说:“别看他年纪不大,但厉害得很,当司号员后还没被送去吸过氧。”在含氧量稀薄的高原吹号,每一次都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被这名普通战士感染,我不由联想到:自己手中的讲解器就像司号员手中的军号,必须苦练本领,对得起每一次“发声”。
韶华不负奋斗者。那一年,中宣部从全国遴选讲解员参加“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解说任务。入馆刚满1年的我,有幸被推荐参与遴选。
与日常讲解不同,专场讲解要求更为严格,哪怕一次小小的失误也可能失去上场的机会。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扎进还在施工的展厅,每天面对空白展板反复练习,两个月时间从未中断。历经21版解说词、70余次考核,我以“零差错”的表现光荣成为专场讲解员。
近两年,我跟随解说队到过基层部队、边防哨所、社区学校,在不少单位组织的活动中进行讲解,还与宣教一线的战友们共同打造新媒体矩阵,致力于为受众提供兼具深度与温度、知识与趣味的精品内容。
去年10月,我报名参加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绿化将军”张连印、“高原军医”路俊霞、“背心院士”高伯龙……备赛期间,领导和专家带着我学典型、悟精神,200余名楷模的先进事迹集中呈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进向前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比赛中,每一次面对观众、每一次讲述故事,我都尽可能全身心融入,传递自己心中澎湃的激情。当最终接过大赛专业组第一名奖杯时,我心中充满感动与感恩。
为文物赋予生命,以萤火汇聚星河。如果说陈列展览是凝固的历史,那么讲解员就是其中跳动的音符。我愿以萤火之志,在助力官兵学习历史、感悟使命、传承精神中发挥好桥梁作用。
(解放军报记者李 倩整理)
仰望蓝天忆英雄
■讲述人 中国航空博物馆馆员、文职人员 徐文杰
每一位英雄都值得仰望,每一段历史都值得铭记,这是我刚加入中国航空博物馆就产生的感悟。为了传承红色基因,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我们组织开展“探寻英雄记忆”活动,带领群众踏上追寻英雄足迹的旅程。
作为活动策划者之一,我对新入职年轻战友充满激情的工作状态感同身受,也不禁想起博物馆一路发展的艰苦经历——组建之初,单位只有一个战备洞库,连一间正式的办公室都没有。在这种艰苦情况下,前辈们搭起简易棚、自己动手做设备工具。缺少飞机牵引杆,他们就用一条条细绳编织成能够牵引飞机的绳索;缺少拖车,他们就肩拉手推,不顾肩膀拉出了道道红印、手上划出了条条血痕。最终,他们在1年时间内将100多架飞机运到洞库。那时,有媒体称赞航博人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并称他们为“草绳大军”。
这个故事对入职之初的我产生了不小的震撼。在航博工作,与我之前在军工企业工作差别很大,在开展研学教育、财经管理、文物饰新的过程中,我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于是,我把“草绳精神”写在本上、记在心里,并在工作中认真践行。
航博英雄广场中央,有一面巨大的英烈墙,镌刻着人民空军牺牲的1800余位飞行人员的名字。有位叫何谱长的老人,为了寻找在飞行训练中牺牲的哥哥何谱扶,几十年来从未放弃。得知何谱扶烈士的名字刻在我馆英烈墙上,老人奔波2000多公里,于今年4月中旬赶来与哥哥“相聚”。
苍老的双手轻抚英烈墙,嘴里喃喃喊着哥哥的名字……这一幕,让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动容,不少战友默默擦去眼泪。
“英雄事迹的动人之处就在于真情实感,没有刻意煽情,仍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华丽的辞藻、豪迈的口号,比不上一声深情的呼唤”……感动之余,我们不由地讨论起来,研究如何将情感投注到工作中,让受众更加感同身受。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我馆是传承红色基因、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阵地。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对航空知识充满好奇、前来参观,但以往有些展览内容和形式不够生动,孩子们理解起来也有难度。为破解难题,我和战友们展开攻关。
那段时间,我们白天在博物馆各区域听取收集游客反馈意见,从青少年的交谈中了解兴趣和需求,不断积累设计灵感。下班后,我加班梳理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研究,选择适合的知识点、图片、视频等,有时会为了一个动画效果反复调试数十次。
终于,我们完成了航空知识科普、名机故事讲解、飞机模型制作、航空影片放映等60余部精品课件和科普课程的开发。通过这些课程,孩子们走进航空世界,近距离、深层次感受航空的无穷魅力。随着课程深入推广,去年航博参观量增加了30万人次。
我心振翅乘风起,仰望蓝天忆英雄。航博,承载着我的荣誉和进步——连续3年被评为“四有”优秀文职人员,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更承载着我心灵的寄托——见证航空事业的艰辛与辉煌,感受空军英烈精神的伟大与崇高,不断从中汲取奋进能量。
(解放军报记者李 倩整理)
记录光荣历史 再现激情岁月
■郭干干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贾保华
“根据专家教授的评审意见,建设方案的19个附件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进一步调整。”前不久,在甘肃革命军事馆建设工作协调会上,甘肃省军区政治工作局文职人员南丁红的意见,得到大家认可。
根据《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划》等,我军将打造军队博物馆、部队军史场馆、省军区系统革命军事场馆3个系列,形成覆盖全军、辐射社会、功能互补、体系完备的红色谱系展陈教育大格局。甘肃省军区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甘肃革命军事馆筹划建设办公室。南丁红成为筹建办的一员,全面参与制订建设方案、编写展陈大纲和征集文物史料等工作。
记者了解到,为建设好革命军事馆,展示好党在甘肃领导人民军队的奋斗历程和伟大功绩,该筹建办抽调各单位精干力量,组建相对稳定的骨干队伍,其中文职人员占比不少。他们充分发挥优势,展现出了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敬畏心。
“革命军事馆建设是一项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程序性要求很高,需要工作人员熟知党史军史,学好用好军事地理、军事文化、国防教育等方面知识。”对来自临潭县人武部的文职人员李明东来说,能够被抽调到筹建办参与编写展陈大纲,既是一种认可,更是一次考验。面对全新领域,他苦学相关知识,成为驻地图书馆、博物馆和军事档案馆的常客。工作中,他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对存疑的知识点一个都不放过,有时为核准一个史实细节,要查阅十几本史料书籍进行佐证。在编写某章节时,他细致梳理文件、反复对比,对现有史料多处表述提出修改意见,得到不少党史专家的肯定。
抽调参与工作的省军区政治工作局文职人员郝志伟,日常还要兼顾教育、宣传等多项工作。“革命军事馆是党和军队光荣历史的承载和见证,容不得半点虚浮或应付。”郝志伟告诉记者,两年多时间,他们在完成各自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调查、研究、论证,先后5次对展陈大纲进行结构性调整,修改30余次,收集存储海量电子资料、史料图片,最终形成的15万余字展陈文字大纲,顺利通过上级专家组评审。
“文物是支撑场馆的‘台柱子’,文物数量、质量影响着场馆建设的层次。”在征集革命历史文物史料时,兰州第五干休所文职人员王洪正与战友发放了上千份征集公告和海报,并通过百余家公众号、融媒体等线上渠道广泛宣传。甘肃省迭部县藏族群众阿它家里有一口革命年代的行军锅,此前有人高价收购都被他谢绝。当看到甘肃革命军事馆文物征集公告后,他主动联系筹建办进行捐赠。捐赠仪式上,他拉着王洪正的手真挚地说:“这件文物有了好去处,我就放心了。”
历史已逝,精神永存。据了解,甘肃革命军事馆计划于2025年底前完成基本建设任务,陇原大地将再添一处传承红色基因、宣扬强军成就、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