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的风浪下都不松、不脱、不掉!”海军军医大学李威研究员,于2010年加入人民军队成为一名文职人员。他在纳米医学领域潜心研究,用毕生所学为军服务,他说自己就是一颗螺丝钉,战场也可以在纳米之间!
央视新闻《中国UP!》元旦特别策划,李威分享了他科技报国15年的故事。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军人的战场应该是浩荡长空、万里海疆,或是边防哨所、维和营地;军人的日常应该是扛着枪炮、向战而行,或是驾着大国重器、上天入海……
作为一名专门研究纳米技术的军队文职人员,李威的战场有些不一样,那是个只有头发丝千分之一大小的战场,比单个细菌的长度还要小得多。用类比法解释,可以理解为:当一个纳米颗粒放到乒乓球表面上,就相当于乒乓球放在地球表面上。
而李威的日常,就是对着这个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颗粒”做科研攻关。
2010年,李威结束了国外的纳米技术研究工作回到国内,在他的博士导师吴奇院士的鼓励下,李威做出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决定——加入人民军队,成为全军较早的一批文职人员。
对于这样的选择,身边很多人不理解。但对李威来说,从军报国是一个在心里扎根多年的梦。
李威出生在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从小就觉得当兵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这颗参军的种子在心里种下,跟着他走出农村、各地求学、飘向海外,但它从来没有被掩埋。当机会出现时,他没有任何犹豫,只有终于圆梦的欣喜。
02
成为军队文职人员后,李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从零起步”。
海军军医大学是医科院校,与一些工科院校相比,没有做纳米研究的实验条件和平台,李威带着仅有两三个人的团队白手起家,经常工作至深夜,住在实验室里。两年后,李威牵头建起国内领先的军事纳米研究平台,并成功申请国家专利。
△在实验室与学生讨论
多年潜心攻关,李威团队首次破解出纳米技术的7大关键参数,推导出8个产品定制技术公式。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自主研发出5套工艺设备,牵头承担千万级项目2项,首创的动态血流条件下纳米性能研究设备等成果领先于国外先进水平。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因为认可李威团队在纳米物理药剂学理论研究上的成果,一家国外出版社专门邀请他们团队出英文专著。
△李威教授出版的英文专著《纳米物理药剂学》
从曾经的“被动追赶”,到如今建立起自己的“学科特色”,李威团队在纳米医学研究这条路上做出了成绩。
03
2017年后,随着所工作的军医大学专隶海军,李威也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深蓝”。转型之初,他曾一度感到焦虑:“自己如何能更好地为基层官兵服务,服务的抓手在哪?新形势下对为军服务有更高的要求,但是我的突破点在哪?”
△李威在查阅学术文献
一次,李威在潜艇上当兵锻炼,虽然进入了一个密闭的空间,但却在科研上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舰艇支队,艇上有多年的老兵,也有刚从军校毕业的青年学员。因为密闭、潮湿的环境,他们皮肤疾病反复发作,很多地方都挠烂了。
他还发现舰艇在下水后,底部会形成一层滑滑的生物膜,许多海洋微生物、污染物会附着在上面。时间一长,会拖低潜艇的航行速度,能耗也会大幅增加,而当时的处理方法,只能靠人工一点点去铲,去清除。
于是,李威想到“如果能把平时在实验室做的东西,跟这些实际问题对接起来,是不是就找到了科研成果转化的突破口”?
沿着这种思路,他们运用纳米技术做了一系列尝试↓↓↓
如改变抗菌药的成分,让药品可以长期附着在患处,缓解战士们的皮肤问题;
△舰艇用护肤霜
根据潜艇兵的生活环境,研制出实用性很高的免洗抗菌湿巾;
针对海洋生物污染问题,研制出基于舰艇的纳米涂料……
看着一项项科研成果接连被应用到部队一线,李威说:“未来,也希望继续用一款款落地的产品,为战友护身,为舰艇护体。”
李威坦言,“如果你问我是什么,我会说,我就是一颗纳米,也可以说是一颗螺丝钉,什么部位的螺丝钉都行,哪怕很小,哪怕只起辅助作用。但这颗小小的螺丝钉也有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在任何的风浪下都不松、不脱、不掉。”
监制丨李浙 王元
编导丨王天语
撰稿丨杨瑜婷
摄像丨张连峰 马仕勇
剪辑丨单菲
设计丨李灵睿 蒋秋飞
后期制作丨魏欢 刘宇霞 崔圆圆
微信编辑丨秦静
通讯员丨王泽锋 卜凡 田健敏
鸣谢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