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陆军部分院校和部队依托军工集团跟研跟产培训文职人员见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永奎  钱晓虎 责任编辑:尚晓敏
2022-01-19 07:23:56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

——陆军部分院校和部队依托军工集团跟研跟产培训文职人员闻思录

■王永奎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隆冬时节,陆军装甲兵学院正进行一场某新型装甲装备战场抢修保障演练。伴着战车隆隆的轰鸣声,某系讲师、文职人员赵梓旭带领学员们穿越硝烟,成功排除一个个装备故障,受到导演组好评。走下演练场,赵梓旭深有感慨:“通过到军工集团跟研跟产培训,我不仅提升了能力素质,研战抓教也更有底气。”

针对陆军武器装备更新迭代快、新型力量装备保障人才缺乏等实际,前不久,陆军部分院校和部队依托军工集团,开办跟研跟产培训班。他们组织参训文职人员深入新型装备科研一线、生产一线,推动能力素质转型与装备更新迭代无缝对接,实现了装备保障需求端与人才保障供给端的结合。

记者注意到,此次培训,参训文职人员从源头学习、从原理研究,不仅较好解决了保障维修技能短板等问题,还进一步拓宽了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充分调动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加培训的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文职人员王孜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此次培训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系统阐释新装备的内在原理和发展趋势,我更加明确了为战育人的主攻方向。”

王孜表示,如今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要特别感谢某厂工程师李娟。培训期间,李娟带着参训文职人员进入车间现场见学,大家受益匪浅。

“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更好服务练兵备战。”参训文职人员不仅深层次了解了陆军主战装备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而且通过对知识的重塑重构,赶上了新型装备发展的步子。

“如何规范跟研跟产培训的教学路子,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陆军机关有关人员介绍,在培训实践中,他们突出研、产、训3个维度,打造精通装备全流程的科研创新、生产组装、维护保养等专业化人才。在培训方式上,他们主要采取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开展理论辨析、实操观摩、车间跟训等教学配合活动,有效拓展了参训文职人员的思路思维;在培训内容上,他们立足现有先进装备,确保培训方向与装备发展方向一致、与部队岗位需求一致。

“要让大家全方位体验装备从研发到出厂的整个过程。”记者注意到,参训文职人员大多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技术扎实、发展潜力较大的专业骨干。他们深入武器装备研发生产一线,从研发、制造、装配、试验全流程,以及设计理论、工作原理、软件系统、机械构造、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全要素学起训起,能较好掌握装备研发生产知识链路,实现知识结构在本专业本岗位的覆盖,对装备内在机理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入。

对于这种系统深入的培训模式,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文职人员尚世锋感到非常解渴:“读博期间尽管参与了很多装备项目,但我对部队装备研发生产全套流程缺乏深层次认识,实践中很难把教学科研做得精准透彻。此次培训中的所见、所闻、所学,为我扫除了知识盲点,现在我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把培训课堂“搬”到武器装备研发生产一线,把文职人员“推”到武器装备研发生产源头,无疑是走开军地共育人才路子、推开全方位培养文职人员队伍的创新实践。

陆军某部领导感到,跟研跟产培训班的开办,实现了陆军装备保障体系由“厂家派人走进来”的被动模式,向“军队派人走出去”自主保障模式的转变,还帮助参训文职人员提升了综合科研保障能力,强化了前沿思维、创新思维、逆向思维。

“军工集团倡导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理念,不断刷新着我对创新装备保障的再认知、再理解。”陆军某训练基地文职人员于宗祥说,参加跟研跟产培训过程中,他既拓宽了专业视野,又切身感受到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加快壮大,从而更加坚定了投身强军兴军实践的信念。

培训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全新起点。“参加首批跟研跟产培训的文职人员,是一批‘酵母型’‘种子型’人才。”记者在跟踪采访中了解到,参训文职人员返回岗位后,把从“点”上学来的经验变成所在单位“面”上的做法,有效发挥了“以点带线、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我对装备体系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头脑中时刻装着一张工作原理结构图,干工作、带队伍时感觉思路清晰,完成任务的信心更足了。”陆军某部文职人员孙波说。

短 评

对接战场:近些,再近些

■赛宗宝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未来战场的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文职人员是强军兴军的一支重要新锐力量,如何聚焦练兵备战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努力实现精准化培养和科学化使用,事关军事人才培养的质效,事关战斗力的提高。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军队培养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这为我们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提供了基本遵循。培育高质量军队人才,要在充分发挥好军队院校培养主渠道基础上,大胆打破自我封闭、自我循环,促进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精准对接,努力让培训工作离战场近些,再近些。

客观而言,随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装备科技含量愈来愈高、更新迭代频率越来越快。陆军部分院校和部队着眼人员能力素质提升与装备建设同步发展,优化文职人员培养模式,把培训课堂“搬”到武器装备研发生产一线,把文职人员“推”到武器装备研发生产源头,探索全方位多维度的文职人才培养格局,能为加快建设新型陆军、加紧备战打仗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从主观方面说,广大文职人员满怀报国热情,积极投身军营广阔天地,渴望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如果说水兵喜欢仗剑大洋,骑兵喜欢驰骋草原,那么对于“孔雀蓝”而言,他们向往的事业舞台,就包括装备科研生产一线。对接未来战场需求、强化一线加钢淬火,能够为他们逐梦军旅插上腾飞的翅膀,有利于尽快缩短他们的成才周期,进一步提高院校和部队人才培养效益,最终实现人员和武器的最佳结合,提升他们对战斗力的贡献率。这样的探索和创新,我们乐于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