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雷霆”防空导弹系统发射车。
复盘——
“秒杀”,装备性能是硬核
20千米的飞行高度曾是“全球鹰”在全球大摇大摆、耀武扬威的“依仗”。此次“广阔海域警戒机”被“秒杀”,也再次说明,所谓的最先进武器也有自己的软肋。
这种变种“全球鹰”体型大,飞行速度慢。一旦遇到“高段位”的对手,不论是远程地空导弹、舰空导弹还是空空导弹,它几乎别无选择——只能默默闭上眼睛。
虽然“全球鹰”带有自卫干扰系统,能影响来袭导弹精度,但如今的精确制导导弹往往采用红外、激光、雷达等复合制导模式,很难被干扰。即使在距离目标较近的位置被干扰,导弹依然可以通过惯性制导向目标飞去,就算在目标附近爆炸,破片也能对其造成有效杀伤。
而且,“全球鹰”不具备隐身能力,在晴朗的夜晚,30多米的翼展会使“全球鹰”成为雷达显示屏上最亮的“点”。
从伊朗这次一击而中的表现来看,伊朗军队想必也做了充足准备。
在“全球鹰”被击落两天前,伊朗军方高层就曾发出警告,告诫美方不要侵犯其领土、领空。从公开披露的信息看,伊朗对这架“全球鹰”行踪了如指掌:0时14分于阿联酋起飞,凌晨4时05分在返程途中被锁定,坐标位于库穆巴拉克附近。这说明“全球鹰”一直都被“雷霆”紧盯着,前者却浑然不知。
2011年,伊朗曾利用电子欺骗手段成功捕获入侵的美RQ-170“哨兵”无人机。这次击落“全球鹰”,很难确定伊朗军队有没有再次使出这一“拿手好戏”。
空中“狩猎”要取得成功,决定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武器装备性能是硬核。比如这次,伊朗军队要打下飞行在20千米高度的“猎物”,就必须要有一杆射程可以达到这个高度的称手“猎枪”,这是先决条件。
(供 图:阳 明 制 图:谢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