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拨动胜负砝码的“幽灵之手”:看电子战装备如何显威战场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吴敏文 责任编辑:杨红
2020-08-28 08:29:19

拨动胜负砝码的“幽灵之手”

■吴敏文

“摩尔曼斯克-BN”电子战系统

今年3月,澳大利亚公共服务新闻网报道称,澳大利亚将设立一个国家电子战中心,并称这是旨在壮大该国电子战防御队伍计划的一部分。

4月中旬,俄罗斯军事专家对卫星通讯社称,俄罗斯在电子战系统方面已成为领先者,这些系统甚至可以在太空中发挥作用。而在2019年,隶属于俄海军北方舰队的“摩尔曼斯克-BN”电子战系统已经全部入列。该系统据称是目前世界上干扰距离最远的电子战系统。

这些消息的披露,让世人的视线再次向电子战聚焦。随着19世纪末无线电的发明及其在军事上的运用,作战双方在无线电领域进行的对抗随即展开。电子战的历史已经长达百余年。

无线电波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又像幽灵一样无所不在,电子战因此又被称作“幽灵之战”。电子战装备,也就成为战场博弈中可影响战局的“幽灵之手”。

那么,电子战装备作用发挥的现状如何?今后会朝哪些方向发展?请看本期解读——

战场上,“幽灵之手”从未远离

电子战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诺曼底登陆前,英美联军在英国多弗尔地区实施的一系列电子对抗和欺骗。

在德国加莱、布伦对面实施的这一连串行动,成功地使德军以为,盟军的登陆地点就在加莱和布伦,而忽视了诺曼底这一真正的登陆地点。

这不是电子战装备在战场上第一次大显身手。

早在日俄战争期间,就有俄军电报员通过发射电磁波来干扰日军无线电通信的战例。结果,日军当天的炮击对俄军舰没有造成任何损伤。俄罗斯因此把4月15日定为“电子战专家日”。

事实上,自电子战装备问世并投入使用后,这只拨动胜负砝码的“幽灵之手”就再未远离过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两军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干扰一度很胶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线电通信对抗、导航对抗和雷达对抗全面铺开。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越南战争中,美军通过给战斗机加装电子干扰吊舱来对付地空导弹的引导雷达,提高了战斗机生存能力。

1982年贝卡谷地之战,以色列军队凭借具有电子侦察、电子干扰等综合电子战能力的预警机支援,摧毁了叙利亚十几个“萨姆”地空导弹阵地,击落“米格”战机81架,而自身无一损伤。

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在发起大规模空袭前,对伊拉克防空和电子通信系统进行了长达2小时、代号为“白雪”的电子战行动。伊拉克预警系统、通信系统遭到全面压制,以致第一颗炸弹投下45分钟后,巴格达的空袭警报才响起。

自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叙利亚战场上电磁空间的交锋异常激烈。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各国先后投入“长曲棍球”低轨道侦察卫星、RC-135侦察机等开展电磁情报搜集工作。

2018年4月,美、英、法联军对叙利亚开展军事打击前,出动了数量众多的电子战飞机,还一度关闭叙利亚战区内的GPS信号。

如今,“幽灵之手”发出的无线电波弥漫战场。飞机、坦克、大炮、舰船、潜艇、指挥所、无人平台等,若不加装电子战装备和系统,战力就会大大削弱。电子战技术和装备落后的一方,要达成预警探测、指挥通信、导航定位、敌我识别、精确制导等任务,变得更加困难。

电子战装备的“幽灵之手”,已经牢牢掌控着战场制胜的“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