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救护必须实打实
■刘 鹏 戴柏权
“伤员头外伤,左前臂骨折。”前不久,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中队组织自救互救考核。抽签结束后,列兵小陈看到自己抽到的考核内容,暗自松了口气:“伤情都在上半身,转移‘伤员’时可以让其辅助,能省不少力气。”
小陈个子不高,力量偏弱。平时训练中,面对身体较重的“伤员”,他在转移、搬运环节总是消耗不少体力和时间,成绩一直没能达到优秀水准。
考核开始,小陈携带医疗装具,依托地形向“伤员”迅速抵近,按照规定流程完成伤情检查。随后,在“伤员”的配合下,小陈快速完成转移、救治、搬运,成绩比优秀标准还快了10秒。
听到考官报出成绩,小陈内心一阵欣喜,然而,考官随后的一句话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在转移环节,‘伤员’有辅助行为,成绩无效,重新考核。”
第二次考核中,没有了“伤员”的辅助,小陈拼尽全力,最终成绩勉强及格。
对此,小陈感到很委屈:“‘伤员’只是头部和手臂受伤,完全有能力辅助救治,为何不允许?”
队务会上,小陈的经历引发了大家热议。
“在考核细则中,只规定搬运伤员不得辅助,并未对其他环节作出限制,小陈的做法不算违规。”部分骨干提出自己的意见。
“战场上‘伤员’伤重可能无法提供辅助,重新考核没错。”也有骨干这样认为。
“比考场更加残酷的,是未来战场;比取得成绩更重要的,是提高打仗本领。”听了大家的发言,中队长彭建峄亮明观点,“平时的训练和考核,要严格落实实战要求,只有把情况想得复杂一点、把条件设得更难一点、把标准卡得更严一点,才能有效应对未来战场上的各种情况。”
灯越拨越亮,理越辨越明。讨论中,大家查摆出此前自救互救训练存在的伤情设置简单化、实战意识不强等问题,并研究制订了改进措施。
此外,该中队还举一反三,在其他课目训练中严格按实战标准组织,在敌情背景、场地设置等方面从难从严要求,倒逼官兵提高实战能力。
“打仗硬碰硬,训练必须实打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投机取巧。”此事过后,小陈对如何练就真正的打仗本领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找到了今后的努力方向——练好体能、增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