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以往经验绊住脚
■朱斌斌 周 立
前不久,在武警江苏总队南通支队组织的军事训练考核中,某大队总评成绩终于达到“优秀”标准。虽然只是阶段性考核,但该大队干部潘永志还是长舒了一口气。
此前,该大队由于军事训练成绩不理想,连续多年未能迈入先进行列。去年,支队党委研究再三,决定派潘永志前去任职。
潘永志曾任作训股股长。任股长期间,他经常深入一线,与官兵一道研究解决了不少训练难题,探索出一些高效训练方法。尤其是他提出的“分析个体差异、分组精准训练”理念,帮助多个单位提高了训练成绩,培养出不少训练骨干。
到该大队任职后,潘永志便将之前在其他单位已见成效的方法直接搬了过来——以中队为建制,按照摸底考核成绩,将官兵划分成“强、中、弱”3组。其中,“强组”突破重难点,“中组”强化基础,“弱组”进行补差。
然而,一个月后,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官兵的训练成绩优秀率比潘永志刚任职时还要低。
“曾经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为何失灵了?”潘永志一时间摸不着头脑。他深入走访调研,真实情况逐渐浮出了水面——各中队普遍缺少教练员。这意味着,按照潘永志提出的模式进行分组训练时,教练员无法顾及所有人员,分身乏术。
就拿体能训练来说,“强组”人员训练的多是器械高练习、400米障碍等险难课目,教练员往往要投入更多精力,保证训练安全、避免训练伤。与此同时,“弱组”人员主要进行基础训练,也需要教练员靠前指导,但教练员人数有限,只能东拆西补、顾此失彼。
另外,还有一个现实因素,由于职能使命特点,该大队各中队人员相对分散,很难把大家集中在一起训练。
“别让以往经验绊住脚,再好的办法也要因地制宜才行。”掌握各中队基本情况后,该大队党委一班人认真分析训练形势,决定在现行分组训练模式基础上,打破中队建制,在大队范围内共享教练员资源,开展集约化组训,尽可能解决教练员短缺问题。
“最直观的改变是,每个组安排了两名教练员。组训时,教练员精力更加集中了。”潘永志说,随着新的组训方法施行,官兵总体训练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该大队的经历,引起了支队党委一班人的关注和思考:近几年,他们学习借鉴兄弟单位一些先进经验做法。然而推行过程中,有的经验做法出现了“水土不服”,效果不尽如人意。
“学习借鉴不能盲目套用照搬,必须因地制宜,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事先做好可行性分析论证。”该支队领导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攻”字大有学问,务必弄懂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