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武警葫芦岛支队探索构设“三式”教育课堂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杨 阔 孙朝龙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02-14 06:33:47

武警葫芦岛支队探索构设“三式”教育课堂——

变“单向说教”为“互动共鸣”

■杨 阔

“假如明天举行军事大比武,机遇面前,军事素质平平的你又能有什么作为?”在武警辽宁总队葫芦岛支队绥中中队的辩论课堂上,正方辩手、大学生士兵徐润泽抛出犀利一问……近日,这场以“奋斗路上拼搏与机遇孰更重要”为主题的辩论赛,点燃了官兵的思辨热情,成为该支队探索教育新模式的生动缩影。

传统教育课堂的“单向灌输”曾让一些官兵产生疏离感。支队党委一班人调研发现,学历高、思想活的大学生士兵群体对课堂参与感需求强烈。“教育不是政治干部的‘独角戏’,要搭建互动共鸣的大舞台!”支队政委说。为此,辩论式、访谈式、故事式“三式”课堂在该支队应运而生。从“躺平与奋斗”的激烈交锋,到“战时与平时”的深度探讨,官兵在思维碰撞中擦亮强军底色,耳目一新的教育课堂让台下直呼:“这样的课,听得进、记得住!”

一次“网生代的别样自白”访谈会上,中队长李强随机抽点官兵登台畅谈。当众人热议网络便利时,大学生士兵周其斌话锋一转:“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一席话引发全场深思。李强趁势引导:“舆情即战情,发声即战斗。面对无形战场,必须保持政治定力!”访谈模式打破“台上台下”的界限,官兵在对话互动中析事明理,既有“网生代”的鲜活表达,也有带兵人的精准点拨。一场场推心置腹的交流,让教育从“说教”变为“共鸣”,质效显著提升。

大学生士兵周皓博设计的情景剧课堂,则将官兵带入硝烟弥漫的历史场景。“胸部中弹,是拉响引信与敌同归于尽,还是强忍剧痛及时传递情报?”随着剧情推进,官兵扮演的志愿军战士,还原了铁原阻击战中革命前辈的英勇壮烈和生死抉择。当得知剧本原型是战斗英雄王应邦的真实经历时,全场肃然起敬。沉浸式体验让红色历史更加鲜活生动起来,官兵们坦言:“仿佛穿越时空与先烈对话,令人热血沸腾!”

教育模式的探索创新,让课堂从“一人讲”变为“众人谈”,从“单向输出”转向“多维互动”。任务一线,该支队官兵战斗精神饱满、处置果断有力,多人因表现突出立功受奖。支队长感慨:“课堂连着战场,教育创新不仅是形式之变,更树起向战为战的鲜明导向!”如今,“人人能登台、课课有互动”的场景在该支队蔚然成风,思想观念的碰撞、兵言兵语的共鸣、红色血脉的赓续,正为战斗力建设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延伸思考

适合的才是更好的

■孙朝龙

强军兴军,人才为要。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作为部队的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大学生士兵具有学历高、见识广、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等特点。如何探索适合大学生士兵特点的教育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激发他们投身强军事业的热情动力,成为摆在各级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单向灌输为主,虽然能够传递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但在面对大学生士兵群体时,容易遭遇“讲不下去”“听不进去”的困境。为此,武警辽宁总队葫芦岛支队构设辩论式、访谈式、故事式课堂,让大学生士兵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多维互动,在思想碰撞中加深理解、在角色代入中产生共鸣。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不仅提升了教育质效,也让大学生士兵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温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能否直抵人心、触动灵魂。适合大学生士兵的教育方式,不是简单照搬传统模式,而是立足他们的思想实际和认知能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只有让教育内容更贴近实际、教育形式更生动多样、教育过程更注重互动,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士兵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比如,在教育内容上,可以更多地融入时代元素,用青年官兵身边的故事、眼中的榜样增强感染力;在教育形式上,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手段,让教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受教者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大学生士兵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各级要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官兵的思想行为特点,积极探索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既要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落地过程中,培养出更多堪当强军重任的高素质军事人才,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