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基层主官,有时需要一个“蓝方”
■解放军报记者 张 良
开栏的话
赴基层采访,多奔某一主题而去。但基层沃土,常常于这一主题之外,额外馈赠其他收获。
这个收获,有时是旅团级指挥员总结的一个抓建理念,有时是营连主官分享的一个带兵感悟,有时只是班排长随口一句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的感慨……这些来自于具体实践、还没有完全上升为理性思考的“一己之见”,也许谈不上完整系统,甚至存有商榷之处,但足可予人启发。当这些散落于各个营盘的“一己之见”集合在一起,相互参考,相互碰撞,相互完善,必对推动基层建设发展有一定之功。
自即日起,本版开设“一线走笔”专栏,由我们编辑担任“搬运工”,把从基层一线采撷回来的思想果实分享给广大战友,并佐以体会式的理解、辩证性的思考,希冀对大家有所启迪。对这些一孔之见、一家之言,无论您深以为然,还是持不同意见,都欢迎来稿交流。
前不久,记者赶赴武警葫芦岛支队,见到了分别5年的绥中中队指导员杨阔。聊起过往,我俩颇为感慨。不过5年时光,他已从一个刚刚毕业、满身稚气的排长,成长为一名思虑成熟、行事稳重的基层主官。
当问及目前他重点关注中队建设哪些方面时,杨阔出人意料地提到了“他和现任中队长各方面很像”这个点,而且态度鲜明,认为这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们的交流便围绕这个点展开了。
初见杨阔,是在2019年春天。那之后,他到支队机关工作3年,然后到中队任指导员。截至上个月,杨阔刚当主官一年半,换了一任搭档。
和杨阔基层机关来回打滚的成长经历不同,他的上一任搭档是个“老基层”,从毕业起一直在中队带兵,没一天机关经历。杨阔坦言,由于经历不同,上任之初,他和老中队长有过一段长达数月的磨合期。对上如何与机关沟通、对下如何处理日常事务,他俩很多时候都需要反复沟通,有时甚至“争论一番”,才能最后达成一致。
与老搭档不同,杨阔现在的新搭档有着和他几乎相同的军旅起点、成长路径。去年10月,新老搭档交接之后,由于对中队诸多事宜的看法高度一致,杨阔和新搭档的沟通成本陡降。用杨阔的话来说,那段时间,他的心情格外轻松、振奋,踌躇满志地计划把中队建设推上一个更高台阶。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小事,把他从“状态良好”中拉了出来。
那次,中队组织例行的经济民主会,一些官兵反映饭菜质量有所下滑,建议恢复之前每天晚点名时一并讲评伙食情况,杨阔听了面红耳赤。因为中队伙食向来不错,所以他一直在力主取消这个做法,只不过老搭档在任时坚决不同意,新搭档上任后他俩“想到一起了”……
当晚,杨阔一个人在操场踱步,脑子一直没闲着。他意识到,老搭档离开之后,一些变化悄然发生了。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因为老搭档这个“蓝方”不在了,新搭档又和自己常常意见一致,所以考虑问题时,他没有再像过去一样左思右想、反复斟酌。
杨阔进而发现,他和新搭档的不少想法从产生到落地,时间大幅压缩,效率显著提高。一切看起来很顺畅的背后,暗藏着一些因为思虑不周而潜生暗长的问题隐患。
反观与老搭档那几个月的磨合期,每当两人意见相左时,杨阔总觉得,由于老搭档缺乏机关工作经历,考虑问题缺乏高度和全局观。如今想来,老搭档之所以在某些方面和他理念不同,绝非故意为难,而是“实践出真知”。由此可见,带好一个中队,有时确实需要像老搭档那样的人“唱个反调”。
那天晚上,杨阔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既然现在新搭档和自己很像,那么他必须在某些方面向老搭档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充当“蓝方”。
第二天,杨阔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告诉了新搭档,两人达成共识——
中队俩主官各方面很像固然是好事,但凡有一利必有一弊,比如中队工作千根线,两人想抓的点可能高度重合,这会导致官兵在某些方面压力过大,其他方面存在疏漏;比如他们对很多事情看法一致,处理起来容易偏颇、不够周延。
所以,他们决定,今后要慎重对待很快就能达成一致的事情,应常常站在“蓝方”立场反驳反驳、挑挑毛病,避免出现“拍脑门决策”“拍大腿后悔”。
离开葫芦岛的路上,回味杨阔的经历,结合这些年采访其他连队主官的体会,我也产生了3个发散性的想法——
我们常说的“以连为家”,可不是一个纯粹感性的表述。因为家不是那么好建的,不仅仅需要“爱”这一种材料。作为连队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两个主官分别承担什么角色,是“严父慈母”还是“严母慈父”,遇事谁当主角谁来补台,都得合理分工,不宜重叠;
一个基层单位要有不同成长路径的干部。在进行干部配备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选用干部讲求“五湖四海”,不同经历的干部聚到一起共事,更容易发生“聚变”效应;
一对基层主官,要成为好搭档,决不是时时事事处处“高度一致”。其实身边有一个“蓝方”,出于公心有时提出一些不同意见甚至反对的声音,对单位建设并非坏事。
当然,我这里说的“蓝方”,绝非像红蓝对抗演训中的“蓝方”那样,以设难、博弈、压倒对手为主,而是提供一种磨砺、一种视角、一种理性,让身为“红方”的那个基层主官,思考更加全面、行事更加成熟、决策更加科学。
巧合的是,当我告别杨阔,前往第81集团军某旅,见到某连指导员高渝涵和某连连长安庆时,他们也谈到了类似的观点。高渝涵说,现在的搭档也和他比较像,很多事见解一致,在研究决定连队事务时常常“一拍即合”,这倒让他俩产生了警惕,他们约定,只要不是紧急事务,凡是“一拍即合”的事,“过一夜”再作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