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大地,和谐壮乡。从1958年成立至今,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广西壮族自治区走过了波澜壮阔的60年。60年来,驻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要求,始终牢记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默默守护边疆安宁,积极投身边疆建设,与壮乡群众一道谱写了军民团结、边疆和谐的壮丽篇章。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情满八桂 爱洒壮乡
——广西驻军守护边疆安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纪事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特约记者 冯 强 通讯员 关 磊
八桂大地,和谐壮乡。从1958年成立至今,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广西壮族自治区走过了波澜壮阔的60年。60年来,驻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要求,始终牢记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默默守护边疆安宁,积极投身边疆建设,与壮乡群众一道谱写了军民团结、边疆和谐的壮丽篇章。
修路筑基,打通富民固边“血脉”
中越边境广西段,层峦叠嶂,一条条崭新的柏油路蜿蜒盘旋,宛如一串串珍珠项链镶嵌在崇山峻岭间。
11月25日一大早,家住崇左市宁明县桐棉乡那犁村的村民何远光,开着自家小货车,沿着通到家门口的柏油路,把晒好的蘑菇运到了集市上。
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前,那犁村不通公路。村民运送货物只能靠肩挑马驮人背。非独那犁村,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广西在改革开放之初仍有2100万人徘徊在贫困线上。
“帮助壮乡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子弟兵要当先锋打头阵!”1997年以来,广西在民族贫困山区先后开展“十项大会战”,让村村通上了公路;2000年,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和大石山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与壮乡人民心手相牵的驻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先后出动官兵40多万人次,奔赴建设“第二故乡”战场,帮助边疆人民告别多年“出行靠走路、照明靠点灯、喝水靠肩挑、通信靠吆喝”的历史。
在革命老区百色市凌云县,有个“上去后不敢下来,下来后不敢再上去”的断肠岭。村民想修一条通往山外的“致富路”,没想到刚开工,半边崖就塌了下来。百色军分区数百名官兵闻讯赶来,用坏了127个钻头,打出2920个炮眼,带领民兵和群众在半山腰上修出一条宽6米、长400多米的“生命栈道”。
近年来,广西军区结合驻地实际,探索出了扶党建帮强支部、扶教育帮提质量、扶文化帮正乡风、扶基建帮促发展、扶产业帮增收入、扶医疗帮减负担的“六扶六帮”扶贫工作模式,形成了军队参与扶贫的“广西样本”,帮扶52个贫困村(屯)、971户贫困户、3964名贫困人口脱贫。
如今,伴随着边疆群众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人争当护碑员、界务员、情况报知员,边境地区形成了“一村一堡、一户一哨、一人一兵”的大边防格局,军民共守边关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清除雷患,扫除边疆发展“拦路虎”
金秋南疆,静谧祥和。10月25日,广西边城凭祥市法卡山地区传来捷报:经过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连续奋战,中越边境广西段最后一块深排雷场被搜排完毕。此举标志着广西边境现已勘明的雷患全部清除。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数十年广西边境仍遗留着众多雷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凭祥市友谊关附近的卡凤村,100多人的村子有三分之一的青壮男被炸伤或命丧雷场。“地雷一日不排,危险就无时不在,人民无法安居乐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扫雷官兵在广西边境共进行了3次大排雷和一次勘界立碑扫雷。
1993年6月,第一次边境大排雷行动,扫雷官兵打通边境口岸和通道90余个(条),将450万平方米的安全土地移交给边疆人民。
2000年8月,第二次边境大排雷行动在广西靖西市庭毫山收兵。在历时7年多的两次大排雷行动中,扫雷官兵共排除地雷220多万枚。
“祖国界碑竖立的地方,再苦再难也要到达!”从2002年10月18日起,广西边防部队5支排雷队,历时6年多时间,先后扫清雷障总面积158.44万平方米,排除各式地雷7000余枚,开辟通道430多条、长约600公里,为中越两国联勘人员勘界立碑开辟了一条条安全畅通的“绿色通道”。
自去年11月中越边境广西段新一轮扫雷行动启动以来,扫雷官兵转战8个边境县(市、区)17个乡镇,移交深排雷场40处共158万余平方米,彻底清除了历史遗留雷患。
昔日遍布地雷的雷区,如今商号林立、人流如织。边境小城凭祥已成为拥有3个国家级口岸和4个边民互市贸易点的边贸名城。广西东兴口岸2018年出入境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
谈起这些变化,壮乡边境的父老乡亲感激地说,危险雷区变成和平家园,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扫雷官兵用双手一寸一寸“刨”出来的。
科技控边,立起强边固防“铁栅栏”
大型电子屏幕上,一线执勤分队实时传回视频、图像和文字,不间断地对陆地边境、海上防区的态势进行“现场直播”;动态电子地图上,几条正在逐渐延伸的红色粗线条,清晰地显示着各个边防巡逻分队的行进轨迹……
11月下旬,记者在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组织的边海防军警民信息化管控综合演练中,切身感受到了依托信息技术管边控边给边防执勤管控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去,官兵主要依靠“铁脚板”丈量边境线,用望远镜观察边海情。“通信基本靠吼,巡逻主要靠走,观察主要靠瞅”的执勤方式,曾是广西边防管控的真实写照。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一条条无形的“信息高速公路”把广西境内的雄关古道和偏远岛礁推向时代前沿。随着边防执勤装备的更新换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极大提高了边境管控效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军地双方统筹陆上和海上两个方向,坚持成体系成规模推进边海防信息化建设,广西驻军和武警部队将信息化管控纳入到常态化边防管控机制中,形成了“横向贯通,上下联动,立体管控”和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的边海防管控新态势,管边控海手段有了质的飞跃。
在北仑河口的竹山港巡逻艇队,官兵们熟练操作雷达显示仪、北斗导航系统和电子海图等设备,对目标海域进行实时侦察。同时,他们与友邻海、空军部队和海警等单位协作,实现陆海空立体联合管控。
今日广西边关,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黄金线”、民族团结的“连心线”、维护稳定的“钢铁线”。广大官兵枕戈待旦,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守卫着边疆的和平安宁,守望着人民的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