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鹰眼”

从警7年,刘作彪练就了一双“鹰眼”。扒手路过身边时,只看一眼,刘作彪就能断定个八九不离十,跟踪追击,往往手到擒来。
2017年5月3日早上,刘作彪带着两名反扒队员冒雨在宜昌开发区公交站台巡逻。一群人从107路公交车上下车,刘作彪仔细打量认出其中有个人是扒窃前科人员杨某。
刘作彪现场指挥跟踪,发现杨某尾随一位婆婆来到了不远处的南苑菜市场,在婆婆弯腰选菜的瞬间,他从老人口袋里掏出了一叠现金。
说时迟,那时快。刘作彪箭步上前,准备用手铐铐住杨某,杨某拔腿就跑,几张百元钞票遗落在地,几名反扒队员分头合围,将杨某现场抓获归案。
捉贼要拿赃,这是对反扒民警的基本要求。
“盗窃案件的特点是案值小、发案率高、流动性作案,最为关键的是证据难固定、难采集,因此需要在第一时间人赃并获。”刘作彪说。
没有等到扒手动手,刘作彪和队员们其实就是在“熬”,熬时间、熬耐心。
在宜昌市BRT公交站台观察点,刘作彪他们一蹲就是几小时,甚至连续几天;没有观察点的地方,他们就藏在车里;扒手进店吃饭了,他们就掰开方便面、喝着矿泉水在对面守着。日复一日,刘作彪他们几乎每个人的肠胃都落了病,冬天里手、脚、耳朵冻伤红肿更是常事。
如果说在昏暗湿滑的菜市场中抓获小偷困难,那么在人挤人的公交车上,难度就更大了。
2017年10月19日,刘作彪带着反扒队员在发案较多的长线公交车上跟车巡查。当天上午9时许,在宜昌火车东站9路公交车站台,他们发现一名男子在站台挤来挤去,正想靠近观察时,男子却已挤出人群迅速离开。
刘作彪立即上车,询问是否有人丢了东西,得知一名女子手机被偷后,他立刻下车,顺着嫌疑男子逃跑的路线追赶,最终将其抓获,现场搜出了赃物。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抓小偷看似简单,其实,干“反扒”不但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
“干好力气活,学精技术活。”这是宜昌市公安局水陆公交分局水上派出所所长蔡鑫对反扒民警的要求。
抓贼成瘾
“领导,我是军转干部,但请不要担心,来这里我就是一名新兵,我愿意到基层最艰苦的单位去锻炼。”2011年初,刘作彪来到水陆公交分局时,不等领导开口,就主动请缨去基层。
转业选岗位时,刘作彪不假思索就选了警察岗位。有英雄情结的刘作彪实现了年少时的“警察梦”。
然而,现实的困境也同样摆在他面前。
和同事相比,刘作彪的年龄大、基础薄,业务更是“两眼一抹黑”。到了基层派出所,他遇到了一连串的困难。
“不懂就学,不要怕掉底子。”部队多年的培养,将这个优良传统印在了刘作彪的脑海里。看资料、跟师傅、听授课,刘作彪床头的资料摞起来有半人高,随手翻开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笔记。
刚转业那会儿,身边好多朋友不理解,问刘作彪为什么要去当只能“躲在暗处”的便衣?刘作彪没多作解释。在他心中,不管哪一警种,初心和目的都是一样的。
时间流逝,7年坚守下来,刘作彪养成了一种“抓贼瘾”。“每天要是不出门巡逻,几天要是没有抓到小偷,就觉得手心发痒。”刘作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