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战地记者讲故事丨迎风挺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宋鹏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4-05-28 07:56:46

迎风挺立

■宋  鹏

插图:唐建平

铁列克提边防连位于两座大山之间的“喇叭口”上,这里是乌拉尔山冷空气南下的通道,每年6级以上大风要刮250多天,最大风力可达12级。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对这里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我们的汽车沿着巴尔鲁克山,向着连队进发。因为有些许低矮灌木的点缀,远处的大山有了点点绿意,而这样的绿色随着车辆的前行,很快便没了踪影。在接近边防连营区时,茫茫戈壁只剩下满眼的碎石。

整整一天的跋涉后,满身疲惫的我们到了连队门口,一位双手沾满泥土的上尉军官跑了过来。他搓了搓双手说道:“实在不好意思,我们正在挖滴灌渠。”

他抹了一把额角的汗水,继续说:“我们这里地下都是碎石,时间长了都黏成一块了,根本挖不动,得用电钻一点一点地抠。”

他自报家门。我们得知他是连队政治指导员,叫王超。

当晚,我们住进了铁列克提边防连。然而,一连两天竟然无风。

连队的官兵很幽默,说铁列克提的风“看人下菜碟”,只要有客人来,它那烦人的面孔便会变得温柔起来。

官兵举例说,有一年冬天,中央电视台的几名记者慕名要到连队,拍铁列克提的风。他们到了团部所在的托里县城后,先往连队打了个电话,问风的大小。电话接通时,风刮得正猛,用10根8号铁丝做拉绳的电视信号接收锅也被风刮得叮叮咣咣乱响。可是,等记者们扛着摄像机赶到连队,迎接他们的却是和风瑞雪。没想到,记者们刚一走,一场大风就揭去了连队煤房的顶子。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官兵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呢?”

面对我们的疑问,连长陈吉军说,官兵最怕的事除了人畜越界,就是被大风围困。只要狂风一来,大家的日常生活基本就被限制在室内。有一年,连队官兵竟一下子被困了18天。

“过了卡图山越走越荒凉,到了大风口扭头就想走。”这是不少人来铁列克提的真实想法。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如何拴心留人成为连队急需解决的问题。连队干部思来想去,提出首先要种树,为铁列克提打造一片绿洲。由于大风常年侵蚀,地表的土壤早已被扫尽,想要在石头缝里把树种活,难度可想而知。

连队官兵偏偏不肯服输,他们用钢钎、电钻挖树坑,再从几十公里外拉来黑土回填。几年下来,一棵棵绿树屹立戈壁、顽强生长,一座绿色军营扎根在了风口。营区四周有了绿树,虽然不成规模,大家还是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戍边林。每到新兵下连,连队干部就把他们带到“戍边林”开展教育,砥砺大家扎根边防,像这些树一样向下生根,向上生长。

连队建设不断向好的同时,大家也越来越愿意留下来。原本打算服役期满就退伍的战士王世文,主动递交留队申请书。他说:“在边防待得时间长了,习惯了,越来越爱铁列克提了,这里还有我亲手种活的小树,陪着我守边防。”

风再大,连队官兵也得执勤巡逻。说起执勤时差点滚落山崖的那次经历,上等兵常航仍心有余悸。去年冬天,巡逻分队突遇暴风雪,行走在山脊上的战士李奕昇脚底一滑,朝山下栽去。情急之下,常航一把抓住他的背包肩带,使劲向后拉,巨大的惯性让常航一个踉跄。面对突发险情,走在前面的指导员王超紧紧抱住常航的右腿,努力止住了两人下滑。事后,李奕昇感叹道:“幸亏指导员将我放在了中间,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在大风天气里巡逻,队伍的第一个人最辛苦也最危险,往往要顶着大风为大家蹚出一条路。连队立下这样一条规矩:执勤巡逻时,干部站排头,班长来断后,义务兵在中间,党员护左右。

日复一日,在风的世界里生活,官兵学会了抗风的本领。他们摸索出“逆风侧身跑、顺风向后倒、射击投弹修正瞄”等多套风中训练口诀,探索出“帮带式”培养、“任务式”锻炼、“师徒式”传承等小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子,连队被陆军确定为“星火燎原”育人基地。

在连队通往哨楼的路边上,一块巨石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信步走去,只见巨石上面,镌刻着“迎风挺立”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记者心语 倾听边关声音,传承边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