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老杨的“战场”——记者跟随杨国庆探寻南口战役遗址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刘诗扬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7-10 01:04:46

老杨的“战场”——记者跟随杨国庆探寻南口战役遗址

■刘诗扬

杨国庆,网名“老山羊”。他性子直爽,浓浓的老北京口音,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讲起“南口战役”的故事,他可以不停地说上好几天,如同他多年的脚步,在这片“战场”上从未停歇。

血肉筑成的长城

1937年8月8日,日寇占领了北平、天津,紧接着沿津浦、平汉、平绥三线扩大侵略。位于昌平周边居庸关的南口长城一带,中国军队血战18天。

南口战役遗址之一——一三九零高地(马睿昭摄)

2009年8月8日,在南口战役72周年这天,经过近6个小时的艰难爬行,老杨和一伙“驴友”终于把刻有“迟来的丰碑”五个字的石碑立在了一三九零高地黄花坡战场上。

记者跟随杨国庆在石碑前献花(马睿昭摄)

至今,9块墓碑,6块石刻,3000余件战场遗物。老杨,在“这些会说话的物件”中把历史的伤疤一点点撕开给我们看。

“看到腿骨的时候,它有一半还在鞋里插着。”随着土越挖越深,一具遗骨逐渐显露了出来。

“头骨的牙齿非常细小,牺牲时年龄也就20岁左右吧”。都是年轻的生命在这场战斗中逝去,说到这,老杨重重地叹了口气。

“听当地人说,这里是日军使用毒气的地方,当时许多中国军人,死的时候还猫着腰呢”。防毒面具、子弹壳、遗骨、马蹄铁、钢盔、水壶等战争碎片,或残破、或锈蚀,杨国庆将挖掘的实物和史料一一相互印证,战争的碎片一点点拼凑,激烈的战斗,不能遗忘的事实,历史的脉络逐渐清晰。

文物是时间的折叠,这些静默无言的历史物件,能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遇见另一群人,进入另一种生活。

老杨对照资料,将这些挖掘出来的实物逐一进行编号、研究。“你有记者证吗?”“喂,别靠近嘿!”被质疑和拒绝是探寻遗址这条路上的常态。

他寻找年纪大的老人,或是村中战争的见证者,或是亲历战场的抗战老兵,递上一支烟,与老人聊一聊战争的那些事。

古长城的残缺连同墙上的弹痕已被一处处地修复。当年战士们的鲜血历经雨雪的冲刷早已消弥不见。但站在这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被具象化地披在层层叠起的山头上。

“了解了战场,就知道鲜花为谁而开”。这个季节,山坡上无名的野花,每一朵都有每一朵的骨气。

杨国庆带领记者上山(马睿昭摄)

走,去战场上

老杨每次上山,都会和妻子说去“战场”。那里,是他心中的圣地。

鲜血流过的地方,不能被遗忘。

“不落一个山头地找”。这样孤独的旅程,老杨早已习惯。在前往八达岭途中的明长城敌台——一三九零高地黄花坡战场,南口战役遗留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这条路,老杨已经走过上百次。

爬山的路,走一步是一步。不远处的那块石头松动时,杨国庆并没留意,“脚出一大包,老不舒服”。一个人登山受伤时,老杨有些无助,“这么大的‘战场’,没有人能找到我,我只能慢慢先缓着,然后再一点点地走”。

19年,老杨走完了将近3000平方公里的南口战场,横跨北京、河北四县,绝大部分是山地。有人说老杨像个苦行僧,用自己的“笨办法”,对照史料用双脚丈量战场、核实阵地。

“做事别急,你慢慢会有更大的发现。”

到现场去,才能复原当年战场的战斗环境。老杨说,有时候上山,困难难以想象,但这时他也会想,现在还没有子弹和炮火呢,当年的战场比这更难。

刻牌、整理展物……这就是老杨的日常,只要是自己能做的事,他从来不麻烦别人。“南口抗战纪念馆”要从原来他所经营的肉食店搬到新的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禾子涧村。纪念馆的一间屋内,放着老杨19年的调查资料、战争书籍及研究手稿,还有他亲手绘制的《南口战役长城防御阵地草图》。地图涵盖了北京昌平、延庆、怀柔、门头沟及河北怀来等南口战役的全部区域。

崇山峻岭间,中日军队的进攻路线和防御阵地在图纸上被标注得一目了然。

核查史料的过程就是“敢于推翻自己”的过程,“又一个小突破”的成就感,是杨国庆从挖掘战争遗物到佐证史料的动力源泉。

抗战遗物是一次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更是一段生命的接力和传承。也许,那些逝去的英魂,他们的名字无法一一铭刻在纪念碑上,但是这些默默的牺牲汇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图腾。

拒绝遗忘,只为更有力地前行。

月是冷的,血是热的

“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看见战地的夜色。”

为了离战场更近,杨国庆经常在山上露营。虽然昔日烽火连天的壮烈早已在岁月的风霜中泯灭,但当年战场的气温环境和现在基本一样。

“夏天雨水多,最大问题是马蜂,他们当年只能埋伏在林子里,不像我们还能有帐篷。”想想现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那还算得了什么。

山林里静悄悄,但杨国庆的心却不平静。热血撒在土地上,土地记得,祖国记得,还要让更多人记得。

“看到有人为他们捧土,有人为他们敬酒,才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敢去战斗。”他琢磨着一定要为抗战烈士们做点什么?立碑,让山高一米,让心更安稳。

1390米至1391米,这增高的一米是先辈们用鲜血和尸骨筑起的,在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地方,无论费多大劲也要把碑搬上山头。

曾经有慕名而来的人,轻装上阵走在半途就打起退堂鼓,更何况是背着石碑。在部分志愿者的帮助下,杨国庆硬是将祭奠之碑一块块竖起。

碑,是历史,更是民心!

如今,南口战役已离我们远去,但老杨的南口探寻仍在继续。用老杨的话说就是,“18天的战斗,得用一生去研究和追寻。”

国无安全,则民无圆月。

关于南口抗战的历史,拍一部电影、建一所纪念馆、立一座丰碑,这是老杨的三大夙愿。他执着追寻,不仅仅为了看见,更希望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