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旅作家王毅对话阎维文谈唱响伟大长征精神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王毅 责任编辑:张硕
2024-07-01 13:35:24

王毅:2016年7月1日,您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原创史诗歌剧《长征》,至今8年长盛不衰,被誉为“红色爆款”和中国“歌剧之王”,我已经看了3次了。原创史诗歌剧《长征》的创作有着怎样的背景?您当初是如何得知并决定主演这部歌剧的?

阎维文:今天是我们党103岁生日!2016年7月1日党的生日那天成功上演的歌剧《长征》,推出至今已过去了8年时间,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创作团队还经历了整整4年时间的攻坚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力邀作曲家印青、剧作家邹静之和导演田沁鑫、杨笑阳等业内领军艺术家组成创作团队,以“理想”和“信念”为创作关键词,通过对红军撤离苏区、湘江战役、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再现,以点带面展示红军“行走的力量”,为观众铺展出既有烽火硝烟的战争场面,又有风土民情诗意生活的史诗画卷。

2015年1月的一天,印青坐在钢琴前,久久没有按下琴键。一旁轻飘飘的空白五线谱,此刻在他的心中有千斤重。脑海里,波澜壮阔的旋律画卷已徐徐铺展开来,谁也不知道它将绵延多长,滚动多久。但印青知道,自己的音乐长征将要开始了。

印青说,早在三年前,国家大剧院就和他谈起过创作歌剧《长征》一事。参军四十余载、年近六旬的老艺术家感到,自己内心的火被点燃了。父辈们翻过雪山,穿越草地,为了革命理想勇往直前的形象不断在眼前浮现,宏伟又有些凄美。那时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用音乐的笔触描绘这一段壮丽的史诗。

然而,印青迟迟没有动笔。正如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部长韦兰芬所言:“所有创作者接到这样一个命题时,都会感到非常兴奋。可真正开始工作时,会发现这是一个所有人都仰望的题材,感到压力空前。”用什么风格、什么情感的音乐,准确又有新意地表现革命前辈的理想情怀,令印青踌躇再三,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去思考。他没有立刻投入创作,而是拿出四大本收藏的《中国工农红军歌曲选》,重新品味经典的旋律和歌词;同时阅读大量与长征有关的书籍,仿佛自己也是一位红军战士,跋山涉水在革命的道路上前行。

为了完成这一音乐史诗,印青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在创作彭政委唱的最后一段咏叹调时,他的心与旋律一同颤抖;写完平伢子的“我舍不得离开红军”后,他趴在钢琴上泣不成声。写完旋律又写钢琴谱,再写总谱……印青常常工作到凌晨四五点钟,若第二天要给演员进行音乐作业,他仍会准时前往国家大剧院。

在排演湘江战役一幕平伢子梦中杀敌一段时,导演杨笑阳提出部分音乐需要进一步修改。然而,改动已经写好的音乐谈何容易,24行总谱互相勾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便如此,印青还是采纳了建议。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两点,印青终于完成了《长征》总谱,结束了长达一年零五个月的作曲长征,交出了自己7000余小节的音乐答卷。积劳成疾的他差点儿住进医院,可他自始至终毫无怨言,怀揣着创作之初的热情与信念,一如红军从瑞金出发时高唱的那句:“纵然路遥远,何惧山川险……我们终将得胜利!”

当然,在这部鸿篇巨制的艰辛创作过程中,编剧邹静之,导演田沁鑫、杨笑阳,以及舞美设计师马岩松、服装设计师宋立、灯光设计师胡耀辉、多媒体设计师胡天骥、造型师陈敏正、录音师王丹戎,包括全体演职人员,均为该歌剧的创作上演付出了大量常人难以想象的智慧、辛劳和汗水,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可能是因为我有着50多年的军龄、熟悉我的观众也较多的缘故吧,我有幸受邀自首轮起就参加了这部歌剧的排演,自己也受益匪浅。通过十几轮演出,我看到广大观众对这部歌剧的真心喜爱和欢迎,同时也让我对红军长征和人民军队历史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对歌剧的魅力也有了新的感悟、收获和体会。

王毅:您在歌剧《长征》中饰演彭政委,您是如何理解并塑造这个角色的?您之前从未演过歌剧,在准备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挑战,是如何克服的?

阎维文:是的,在饰演彭政委一角之前,我尽管已唱了四五十年的歌,但是我确实还从未登上过歌剧的舞台,第一次上台亮相我还是格外紧张。因为我知道,虽然已是参军40多年的老兵,但在歌剧的世界里,我还是一名“新兵”。

刚开始,我以为在一部戏里饰演政委,唱个三四段就够了,可拿到厚厚的谱子一数,居然有十八九段之多。为了不负使命,那些天,我天天在家里弹着钢琴练唱,可越唱心里越没底,生怕我演得不好,影响整体效果。我经常睡到半夜惊醒,想到这部歌剧就开始出汗。虽然以前登过各种舞台,但我真从没这么紧张过。

为了弥补缺乏歌剧表演经验的不足,我知道必须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甚至要达到忘我的境地。在排演时,我把过去所有的东西全部忘掉,只做两个人。一个是做学生,虚心地听取音乐指导黄小曼老师的建议;再一个是做彭政委,在排练时忘记我是阎维文,我就是彭政委,全身心地投入剧中,努力去演好这一角色。

王毅:我听说,黄小曼老师曾称赞您说:“今天你告诉他1,明天他一定回你一个1.5。他能把今天的成果完全巩固,明天又进步一点。”在歌剧《长征》中饰演洪大夫的王喆曾这样说,“全场只有阎老师一人是脱谱的”。

阎维文:为了满足歌剧的表演需求,我结合自己的理解,每周给自己加两次体能训练。尽管当时我就已经年过六十,但面对高强度的排练与演出工作,我时刻告诫自己,必须始终保持精神抖擞、声若洪钟的形象,自始至终必须给观众展示真实的、完美的“彭政委”。

经过8年十几轮的演出,我感到自己每次都在进步,对音乐的表达和角色的演绎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我当初决定加入时,就觉得自己在业务上一定会有飞跃。如果真能把这部歌剧演好,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我就可以很骄傲地说,自己能够退休了。

王毅:《长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歌剧是如何平衡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的?您在演唱和表演中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阎维文:歌剧《长征》的创作,就是努力地艺术再现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通过瑞金出发、湘江之战、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会宁会师等长征途中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场景,歌剧《长征》塑造了众多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共产主义战士,体现行走的力量、展现长征精神。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撤离瑞金。该剧艺术地展现了在这危急关头,中央红军某团的曾团长和彭政委面对众多伤病员战友陷入两难,最终,彭政委的爱人洪大夫毅然决定留下来照顾伤员。面对生死离别,他们共同唱响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伴随着《我们终将得胜利》的激昂旋律,红军战士们挥别瑞金,踏上了新的征程。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一战,彭政委在残酷的战斗后唱起了《寒夜中》,歌声激起战士们心中坚定的信念。在敌军围追堵截中,红军战士们一路高唱《奔袭之歌》,成功突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克服重重磨砺。战士平伢子为了保护战友,在试吃野菜时不幸中毒,最终牺牲,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唱出了《我舍不得离开红军》,表达了对革命生涯的深深眷恋。经过无数艰难险阻,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在陕甘边界的会宁胜利会师。全剧在《长征万岁》的雄壮合唱中落幕。

至于我在演唱和表演中有哪些创新和突破,我感到还是有很多新的尝试的表现。例如,第一幕红军长征出发前,我扮演的剧中主人公彭政委与将要留在瑞金根据地的爱人洪大夫就有一段对唱、咏叹调。此唱段把二人的留恋、希望和相互激励的情感融为一体,通过两个人音乐主题的交织,表现了彭政委的内心纠结和洪大夫的难舍之情,在洪大夫的真心倾诉下最后发展为二重唱推向高潮,将生离死别的伤感思绪升华为“为了胜利,向着未来”的革命豪情。

“我们为追求理想相爱,我们为实现理想分别。”在交响乐团的渲染下,歌声凄婉而深情,这是洪大夫对丈夫彭政委最后的深情告白。同时,在众多优秀演员和交响乐团的倾情演绎下,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纯洁的情谊和坚定的革命信仰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成功塑造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红军战士形象。

因为歌剧的特点和优势,《长征》中的演员们能够较好地以吟唱形式生动刻画一个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现了长征路上的人情冷暖。歌剧演员和交响乐团的倾情表演,音乐时而铿锵,时而悠扬,或使人激愤,或使人潸然泪下,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深切体会到红军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崇高理想。

王 毅:歌剧《长征》在观众中产生了哪些反响和影响?对当前文艺创作有什么启示和意义?

阎维文:在这之前,已有观众在观看歌剧后写下过这样一段文字——如《毛诗序》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歌咏和舞蹈是最具感染力的表现形式,这部歌剧将歌咏和舞蹈结合到极致,从而征服了观众。

从歌咏方面来看,歌唱是歌剧的主要表现形式,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歌唱表达出来,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上世纪舞台设计和歌剧创作都尚未成熟的年代,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上演,演出中竟有观众在台下拿起枪杆对准扮演黄世仁的演员,由此可见歌剧形式的表现力。走进新时代,民族歌剧创作已日渐成熟,剧院舞台设计日渐科学,在世界一流的歌剧院内,上百人的合唱团与国家一流的歌唱家将红军长征史诗共同唱响,优美婉转的咏叹调和慷慨激昂的大合唱响彻整个大剧院,80多年前长征路上的图景仿佛就在观众眼前。

在整部歌剧中,舞蹈动作的巧妙穿插以及交响乐团鸿篇巨制般的渲染,使长征故事在观众心中立体地呈现。歌剧的序曲宛若一张流动的长征路线图,将两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完整而生动地浓缩在12091个座席的歌剧院里。序曲结束,“红军战士”举起钢枪,齐步,靠脚,齐唱“红军战士集合,集合三军”(男声合唱),简明精炼的舞蹈动作传达出红军战士在瑞金练兵时的磅礴慷慨。

如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时,渡江的红军排成一列奔跑向前,铜管乐与打击乐相互碰撞,描摹出大渡河的激流湍急。音乐与舞蹈的碰撞,辅之以背景荧幕上的滔滔江水,展现出红军不畏天险、勇往直前的壮怀豪情,给予观众强烈的视听冲击。还有人这样评论,“激情的歌舞与动情的吟唱是这部歌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是将长征途中各地民歌元素巧妙融入歌剧却是这部歌剧俘获观众心灵的真正关键所在”。

观看过我们这部歌剧的观众都知道,《长征》共六幕九场,参演人数达一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国家大剧院演出规模最大的原创歌剧。剧中所刻画的小人物小情节,让这部历史革命大戏异常鲜活生动,而他们表现出来的军民情、战友情、夫妻情、家国情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部好看好听的歌剧中,精彩出色的唱段俯拾即是,《我的爱人你可听见》《神圣的土地谁敢来侵犯》《三月桃花心中开》《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雪啊雪》《我舍不得离开你们》等优美的旋律深受观众的喜爱,也已成为音乐会上经常单独上演的曲目。

总而言之,该剧以现实主义手法忠实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为理想与信仰而奋斗牺牲的崇高信念,并以此缅怀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其通过时而高昂、时而温情的音乐,表现出革命情谊和坚定信仰间的强烈张力,彰显长征路上信仰的伟大,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红军的文化是红色的文化,而红色文化源自于一个特殊的红色基因,这个基因仍然是当下社会所需要发扬光大的,那就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这就是这部歌剧音乐中的灵魂。印青曾这样感慨:“在这部歌剧的写作过程中,我也同其他当代作曲家一样,探索着如何将歌剧音乐强烈的戏剧性张力与人们所熟悉并喜爱的歌谣体的抒情方式相结合,准确又自然地表现出中国人的情绪、情感和情趣,使中国歌剧的音乐在追求国际化、现代化的同时,又能被普通大众接受和喜爱,并由此感受到歌剧音乐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

王毅:您如何看待长征这段历史?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长征精神?

阎维文:1934年,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多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十余省,穿越了苗、壮、侗、彝、藏、羌、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长驱二万五千里。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数百里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突破了人类生存极限。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无数红军战士的鲜血染出了长征这条红飘带。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最终突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了长征这一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

2016年10月21日,习主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实际行动与先辈“对话”。在体现综合国力、弘扬民族志气的重大工程之中,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时刻,中国的年轻一代已将自己的青春身影挺立到最前沿。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长征永远在路上。年轻一代不仅要知道长征的胜利,更要知道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必须像习主席所强调的那样:“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军旅作家王毅与歌剧《长征》主演阎维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