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千载“牛”纵横
——吕国英《中国牛文化千字文》赏析
■白恒昌
“‘气墨灵象’艺术论”创立者、文艺批评家吕国英先生,凭借深厚的国学底蕴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匠心独运打造了一部五言诗体的《中国牛文化千字文》。这是一部高歌真善美爱、弘扬传统经典的继雅开新之力作。
中国书协副主席张继书《中国牛文化千字文》(长卷之诗词歌赋篇)
“牛本善、性温讷,品高格、立岿然,行任重、志笃远。忠诚、开拓,勤劳、奉献,淳朴、寡欲,担当、尽瘁”。纵览古今,炎黄子民,无不敬仰、无不赞颂、无不崇尚。历代古圣先贤、文人墨客、巨匠大师,或以诗歌的芬芳,或以翰墨的神韵,或以丹青的精妙,或以金石的斑斓,或以陶瓷的精美,抒发情之所牵,寄予感之所怀,中华“牛魂”早已融化为人们精神的追求与心灵的温润。
著名书法家卢中南书《中国牛文化千字文》(通佛牧心篇)
这篇诗作从牛的本源、图腾、祈福、农耕、尚武、美艺、传说、姓氏、禅宗、存象、歌赋以及公义担当、名人尚喻、互化真谛等各个时期、各个领域,以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以十五个章节二百句的五言律诗,对牛的品性、精神与灵魂的内涵、意蕴,作了博大深邃的文字凝练和生动精彩的艺术概括;再以二百句,每句十字,计二千字作了色韵古雅、掌故淹通的诠释。通篇韵律悠扬、意境盎然,字宫句商、遒劲恢弘。吟咏之间,则吐纳珠玑之声,震古烁今,激荡心灵;眉睫之前,则舒卷风云之色,清逸悦目,启迪心智。这篇诗释合璧、释诗双绝的作品,堪称“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著名书法家张坤山书《中国牛文化千字文》(为战戎武篇)
古往今来,创作千字文的代不乏人,而能流传下来的旷世之作,已不多见。最为著名的当属千字文的首创者——南北朝梁代的散骑侍郎周兴嗣的《韵王羲之千字文》。据载,梁武帝令殷铁石在王羲之所书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千字以供皇子们学书。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不好记忆,更难上口,故而召来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编成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进呈梁武帝,而自己的胡须和头发一夜之间也变白了。周兴嗣的《千字文》作为最重要的启蒙识字读本,流行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
著名书法家陈光池书《中国牛文化千字文》(长卷局部)
大凡千字文多以四字句为诗体。文养厚积、学识渊博的吕国英,为了艺术攀援至高、行进致远,从不循规蹈矩,勇于继雅开新,乐于辟径尝试,心裁独出地创作了五言体《中国牛文化千字文》,可敬可佩!
著名书法家龙开胜书《中国牛文化千字文》(农耕社稷篇)
由五字句所构成的五言律诗,源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五言律诗有着严格的押韵要求,写好已属不易,而吕国英将一千个独有汉字,围绕牛文化这一个中心内容,一韵到底,不杂他韵,写成不允许有重字的千字文,实属大难。再者,全诗每一章节甚或每一句都承转自如,既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构思精缜,体合五律,更是难上加难。吕国英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了这部精品,更有百余名书法名家分别用篆隶楷行草等不同书体对《中国牛文化千字文》进行书写创作,并以分卷、长卷、手卷等艺术形式呈现,实现了中国的“牛文化”与书法艺术的珠联璧合。
著名书法家杨明臣书《中国牛文化千字文》(典故传说篇)
《中国牛文化千字文》纵览万古、雄视千秋,透古通今、鉴古喻今,可谓是诗亦是史。如起首“相牵共倚篇”:“冥宇浑洪荒,万类竞由自。苍莽行庞物,体硕犄锐利。根名称原牛,源于古鹿支。成科漫岁月,像猿演进期。踪迹遍亚欧,天竺遥迁徙。先祖穿鼻息,擒其兆祥吉。手棬牵拽始,共同创世纪。易经矗坤象,生肖列丑时。”对牛的进化演变以及人与牛的相牵共倚进行了诗意化的表述,引领人们沿着时间之河溯流而上寻根探源,穿越时空去造访远古的遗存,探寻精神的圣地。又如“及战尚武篇”,则以“及武镌春秋,屡试不爽矣。勇携田单火,横扫燕阵旗。如契弦犒师,退兵解郑急。乔装丞相谋,新野阿瞒泣。趟雷闯租区,联军遭痛击。配红改前冲,庐陵即夜赤”历述了自春秋以来历代以牛谋武入战的代表人物及战况,还对当代红军解放吉安时以牛阵攻破敌城之战作了描述,让读者透过凝练简约的文字,仿佛看到了一头头披挂盔甲的战牛,像一个个力拔千钧的“侠士”,为正义慷慨悲歌、视死如归。
著名书法家张维忠书《中国牛文化千字文》(长卷之诗词歌赋篇)
中华民族早期有崇拜信奉图腾的习俗,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体现出来。诗作“图腾崇拜篇”就用了七句加以表述:“神异因族落,混沌宗教式。炎部置图腾,躯上冠怪级……哈尼萦养育,选择悼母日。布依冀赐福,头角镇宅器。”远古时代,牛既是神灵,又是祭神的牺牲;《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讲祭神与征战同样重要,祭祀的供品就是牛。释学中,更是把佛喻为“牛中之王”,还以牛车借喻成佛之道。在中国流行广泛的禅宗《牧牛图颂》,传扬千古,常被禅师们作为心身修行之妙;牛与禅宗的殊胜因缘,在“通佛牧心篇”中作了描述。再如“爱敬祈福篇”,首言“爱敬崇延伸,九州效风气”强调由对牛的崇拜延伸为爱牛敬牛,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风气;“仡佬酒宴寿,朴茫掬初粒”则是通过两个民族对牛从生与死的角度分别给予俸禄祈祷、至高葬礼的描述,更加凸显了对牛的爱敬。对于农耕社稷,既强调农耕作为帝王治权之道,事关江山稳固民生温饱,也对周朝鞭打春牛活动、秦国设立牛耕专职官史、汉武帝推行新农耕制度等大加赞赏。对于雕造美艺,则从古老的岩雕、烧制、浇铸、铜器、玉刻牛画牛饰以及近现代的鎏金珐琅陶瓷玉石工艺等方面作了确当评价,如云“制艺追狩猎,洞刻至早际。雕岩烧陶形,均在艰磨砺”“铁浇超巨尊,盛朝景统志”“鎏珐瓷琼木,清琢愈细腻”,其构思,其画面,意境幽远!其节律,其语言,精练允当!
著名书法家谢少承书《中国牛文化千字文》(公义担当篇)
这篇诗作饱蘸热忱,或遒劲或诙谐地将古圣先贤们所积累、所凝聚的牛文化精华,反复提炼剪裁,千斟万酌,诗情画意般地将其一一驱遣于笔端,变化于腕下,不啻是一部“牛文化”的诸子百家。比如“驻画存象篇”,作者精选了唐代的韩滉、戴嵩,宋代的阎次平,明朝的郭诩,清朝的石涛以及现代的徐悲鸿、吴作人等七位主要画派的丹青大师及其牛象绘卷瑰宝,给读者了解中国牛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并以清逸荡漾之气和神光离合的意境,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在“诗词歌赋篇”里,作者则遴选出千百年来最具代表性的李白、王安石、陆游、孔平仲、梅尧臣、李家明、袁枚等几位古圣先贤咏牛、吟牛、赞牛、题牛等著名的诗词歌赋,不仅瞻顾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魂,对后人也是莫大的激励。这样的诗作,由于生命的根须深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内,饱吸于史学的养料之中,因而茁绽和盛开出雄奇瑰丽的花朵,品之犹如饮甘泉、食珍馐,吮吸丰富营养,滋润精神世界。
著名书法家田永庆书《中国牛文化千字文》(驻画存象篇)
精练使诗作所拓展的巨大的诗性张力、信息容量和情感空间,是其他文学样式无法比拟的。这篇以炼字炼句见长的诗作,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充溢着一种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与张力。全诗叙事简约、层次分明,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不仅笔墨酣畅、跳跃奔放,而且用典精审、比拟切当,处处奇情异彩。比如“典故传说篇”中“轩辕战蚩尤,哞韵催征奇。虞舜疼黑黄,抽打声簸箕。夏禹治洚患,倾命断峡壁。楚屈予灵智,空缆驭归秭……”一句一典、一人一事,文字隽永、语言精湛。又如“入姓广布篇”短短十个句子,就把牛姓的起源、演变、分布等讲得明明白白。再如“功卓伟勋篇”,作者以深挚的情思和舒放的笔墨,展现了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任劳负重、甘为俯首的牛所奉献的卓越功勋。读着这些慷慨跌宕的诗句,无不感荡于怀!
著名书法家卿建中书《中国牛文化千字文》(长卷之通佛牧心篇)
全诗十五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用一个主旨将诸个意象巧妙地熔铸、组合,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意境。每段诗句、每个意象又是一个特写的镜头,而在有声有色的镜头转换之间,一幅幅生动凝练的画卷,一幕幕壮阔历史的瞬间,一组组亲切鲜活的人物形象,呼之而出,跃然纸上。透过这些自然而别致的意象组合,热情地歌颂了公义担当、自喻尚牛的圣人、伟人、英杰、名家。比如,第十一篇中“沐紫老聃乘,函关撰殊极。广儒孔丘卧,陬迢论语积”,讲的是道家先祖老子沐浴着紫气,由东向西行至函谷关时著述《道德经》;孔圣人乘坐一架牛车讲授传播儒学,并在周游列国中厚积而成《论语》;“西京刘邦决,张良垦计议”,说刘邦何以决定在长安定都,是因为张良献策这里适合饲养耕牛并适宜农耕。再如,第十二篇中“主席嘱躬民,总理拍其指”,毛泽东主席曾嘱咐为官就要做人民的牛,周恩来总理称自己就是一头牛;还有“鲁迅言吃草,裕禄料房挤”“可染立堂号,瑗望走畴泥”等等,讴歌了鲁迅甘为孺子牛的品格,颂扬了焦裕禄下乡常常挤在饲养牛的棚子里休息的亲民,赞美李可染师牛堂如耕画坛,敬慕臧克家不待扬鞭自奋蹄。
著名书法家董世杰书《中国牛文化千字文》(图腾崇拜篇)
结尾“互化真谛”篇句句訇然震响,字字余音绕梁,赋予了孺子牛精神一种海涵山负的厚重感与贯穿古今的时空意识,以及直切当下的时代情怀:“苍颉慧造件,互化方真谛。信笃负寡实,大德凝珠玑。未来面无界,须臾举范习。中华正复兴,入性吾辈亟。”这是深深刻在中国人骨髓里面的优秀文化基因,倡导和鼓舞人们在领悟孺子牛精神的真谛中,把诚信、笃定、任重、实干、寡欲化为鞭策与信心、勇气和力量,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荡东风,不忘初心,奋斗不止,勤耕不缀,向着充满希望和幸福的明天奋蹄奔发!
著名书法家颜振卿书《中国牛文化千字文》(农耕社稷篇)
著名书法家程连凯书《中国牛文化千字文》(图腾崇拜篇)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吕国英的《中国牛文化千字文》,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幽远,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优良传统价值,展现中华优越审美风范,具有深厚的思想魅力、语言魅力、艺术魅力,彰显了新时代的中华魂!
著名书法家丁嘉耕书《中国牛文化千字文》(长卷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