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中国故事——读《喻晓文集》十卷有感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徐生 浅秋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2-07-17 21:23:58

著名军旅作家喻晓的新书《喻晓文集》10卷,是一部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的故事书,由中国文艺家出版社出版。读起来妙趣横生,所讲的故事,无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是生活,一个是态度,一个是技巧。喻晓长期从事诗歌、散文的创作,他的笔墨始终是饱满的,他的文字始终是深情的,不但能给人美的享受,也能给读者带来鼓舞,引起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起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的篇章。”作为一名人生经历和创作经验较为丰富的作家,喻晓对讲话精神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保持着拥抱时代的创作热忱,在时代发展中确定自己创作方位。这套10卷系列丛书是喻晓牢记创作初心,记录共同文化,畅想美好未来,坚定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中国故事信念的一个缩影。

01

中国散文的起源与诗歌一样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古人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亊”。《尚书》《左传》《战国策》《史记》中写人、叙事的篇章流传千古。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创作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峰之作,离不开作家高尚的思想情操,高超的文学修养和创新创造的艰苦、智慧与勇气。《喻晓文集》10卷、共250万余字,是年过八旬作家的心血,而且是在退休后短短数年时间内完成的,实属不易,我被感动,被震撼!

作家喻晓在南极体检生活

喻晓在职时,在《解放军报》文化部当过编辑、副主编,虽然也写诗歌、写散文,但更多的是为报纸服务,为他人作嫁衣。那时,他写诗歌和散文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创作,是中国文坛上一位产量非常高的著名军旅作家,创作出数百万字的作品。出版有《台胞心声》《青春与海》《灵之烛》等8部诗集,长篇纪实文学《中原逐鹿》,散文集《最后的伊甸园》《与神奇同行》《会思想的鸟》等9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喻晓创作的长诗《中国女排之歌》,在首都体育馆庆祝中国女排胜利的文艺晚会上被全文朗诵;他发表在《诗刊》上的长篇叙抒诗《琴》,被著名电视剧导演王扶林拍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映;他的诗歌《朱总的扁担》《牵牛花情思》,被选入中国大学文科教材。喻晓退休后,足迹遍布中国和世界,直达南极北极,走一路写一路,反而把自己变成了“专业作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他写的散文《拷问灵魂》《命运之叹》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他出版的《一个村庄的沧桑传奇》,追念原乡,怀念乡愁,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在快餐化、碎片化作品大量挤攒很多人有限观赏时间的情况下,读者需要更多作家、艺术家真正扎根生活,从丰沃的生活土壤中淘金取金,寻珍问宝。为了激活中国文学的动力,喻晓选择了与之适配的表现形式——笔记体。这原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类型之一,兼及小说的艺术性质和杂文语言风格,也是一种介于随笔札记、散文和小说之间的文体,具有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笔法简略、内容驳杂等特点。《喻晓文集》10卷采用笔记体形式,以点成面、随意变化的笔法,令所讲故事充满了想象的魅力和艺术的张力。如散文《乡路沧桑》,一个关于中国农村路的故事,唯有进入到历史与现实的真切变化之中,才能折射出时代气象的风云万千。作家用青少时期记忆中家乡的路,围绕黄土路、泥巴路、沙子路、猪肠子路,勾勒出几代人对湘中农村交通不便、路难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忧愁和抱怨,用近40年跨度的时间线,还原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湘中农村路的变迁,展现了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壮阔图景,对国家的强大、以及修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进行了精心刻画。叙事散文《行走怒江》,也是喻晓歌唱中国经济社会巨大发展进步的经典之作。云南怒江流域的沧桑变化,不仅为历史所印刻,更是浓缩在时代改变一切的轨迹中。作家通过回朔怒江公路和桥建设历程,诉说怒江流域艰苦落后的面貌,串联228国道、司机朱国金、老姆登村寨、知子罗州府旧址、当年抗日远征军回国渡口石月亮、人神共居之地丙中洛、悬崖腰部的茶马古道、秋那桶与6个民族、纹面女、独龙江公路隧道等人物和地标的故事,呈现了怒江流域自1978年以来所经历的变化;逼真写意的镜头还原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让《行走怒江》成为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祖国江河故事的一次有益尝试。读后让我们感到江河是万福画,万卷诗,万部书,令人知道什么叫长天厚土、壮美江山。综观喻晓的文学创作之路,可谓处处不离"中国故事",无论是讲中国精神的《中国女排之歌》,还是刻画粟裕大将率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大决战故事的《中原逐鹿》,抑或是传递声震海峡两岸的《台胞心声》,他笔下的中国故事,都是用精心的描写和精彩的讲述触动心灵,给读者带去深刻感受。喻晓是一位具有文化自觉意识、自信精神的作家,他总想通过文学作品去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在全社会不断激起逐梦奋进的强大正能量。透过《喻晓文集》10卷系列丛书的地标、地缘色彩,我们足以见证喻晓书写中国故事的那份大我情怀,那份铸魂育人的责任担当。《乡村岁月》《烟雨江南》《苍凉之美》《浮世心影》《拷问灵魂》《天涯行旅》《澄怀观道》《耕书牧人》《时光履痕》《我的故事》。10卷文集,每一卷40多个故事,看似独立篇章、无甚关联,实则同声应气、自成一体。一个个发生在中国大地的故事,共同搭起了人物、事件、随笔、札记、散文、地域游历这一文学纪事的天然版图。读完10套文集,犹如游走在大美中国和世界各地。

02

文集开篇,喻晓从家乡那条富有鲜活激情和顽强生命力的溪流,到故乡田埂总是那温婉如母的臀腕搂着希望的四季,再到武功高强的红军婆的命运、土地的魅力是人民的命根子、树的咏叹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觉醒,废庙的存在与兴废都与人的信仰相关,作家都娓娓道来,讲述着一个又一个鲜活故事,还赋予一些哲学道理……关于人与土地、家园、亲情、故乡,千丝万缕,如影相随,喻晓所呼唤的正是属于我们民族的中国故事。那些质朴的文字,真挚的情感,独到的洞察,无拘无束的联想,字里行间都能让我感受到一名老军人、老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认知,对时代的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作家喻晓2015年5月不丹王国虎穴寺体检生活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生活中听到的百姓故事,丰富了喻晓对生活的理解。精心写好每一个片段、每一个句子,喻晓真实地记录这个正在发生巨变的中国大地,所写所录都是作家自己亲身的体会,都属于自己的认知,他说:“也只有这样发出来的感慨,才能触动并震撼读者心灵。”在文集第2卷《烟雨江南》中共有58个故事。喻晓从《黄山石径》《云梦泽》《秭归行》《清江漫游》《品读周庄》《怀念西沙》《大山的魅力》《龙胜游历》《散步芙蓉镇》《寻觅桃花潭》等篇,总是从地理的考辨出发,由一物一景、一人一事说开去,生动勾勒出烟雨江南的景象之美。喻晓写雨创造的美,让我想到没有雨就没有神奇的武陵,秀美的漓江,明丽的西湖,如梦的祖国山河。喻晓写雨酿造的诗,让我想到没有雨就不会有:“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不会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会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新巷明朝卖杏花”,不会有“空山昨夜龙洗窟,雨过万壑泉纵横”……喻晓把一个雨字写活了,淋漓了多少古今人的情感,从中再演变成千姿百态的人物、景物的中国故事。故事之外,还时常环绕着一组组、一个个贯通于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让读者见证乡土生活、城乡关系、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人心剧变、精神危机等话题的延伸性思索。

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是作家少年时的梦想。喻晓把讲故事看作是讲述者与倾听者之间展开的心灵博弈。喻晓文集第3卷《苍凉之美》就是其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喻晓行走大西北,首先想到苍凉是一种大美,是寥廓长天之下天人合一的壮美。于是,作家笔下又有了《丛台怀古》《铁马翠微居庸关》《黄帝城和蚩尤寨》等宽瞻宏阔的经典作品。

03

树立大历史观,树立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唱响弘扬时代主旋律。可以说,《喻晓文集》10卷就是作家带着这一使命感,尝试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顽强奋斗的革命历程写下文学的注脚。综观《喻晓文集》10卷,文学格局也是气象万千、写法多变:古典与现代相互凝望,时代和人心的重重激荡之间,作家所描绘的五光十色的中国故事画卷,犹如一幅幅的山川胜景图缓缓展开:上千人物,大山,大漠,大戈壁,亘古的雪峰,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大景观,大色块,苍劲的手笔,留下这风格迥异的文章。

作家喻晓2021年秋天海坨山谷深入生活

阅读《喻晓文集》,尤其是军旅作品,总会有意外的收获。我想,这和作家对诗歌、散文难度的自觉追求相关,也就是有意识地、最大限度地制造难度,进而在故事的讲述过程圆满地化解这种难度。散文《拜访喀喇昆仑》如此,《生命》等新作,亦是如此。

《拜访喀喇昆仑》对军人奉献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得新颖而精彩。作家在生命禁区里"以拉家常"一般的叙事方式,借某边防团长等人之口,讲述了官兵在那连氧气都吃不饱的地方、守卫喀喇昆仑边防的传奇经历。坚守昆仑山21年的团长郭风林、主动申请到阿里的机关干部徐玉泉、班公湖水上中队修理技术能手郭志安、巡逻途中为救护战士冻掉耳朵的指导员陈全新、一群军嫂山下守望相助,还有那掩埋在烈士陵园里的99位烈士,个个写得血肉丰满,活灵活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令人震撼,感动之余,触动人的思考。

散文《生命》则通过独特叙事结构,成熟的写作笔法,精巧的故事框架,把驻守在喜玛拉雅山东段南麓某边防团官兵经历恶劣环境的考验、经历生与死的考验描述出来,颂扬了一代代戍边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展现出人物对生命的敬仰与怀念,表达了作家对生命延续的思考和对生命高尚与卑劣、美丽与丑陋的重新阐释。当我读到三名班长为护送一名战士治病途中,战士活了下来,三名班长却冻僵牺牲,成为风雪中的雕像段落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种"讲故事",进而"讲好故事"的强大能力,在喻晓散文叙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世界高地》《纵酒昆仑》《西沙人》等军事题材作品,作家笔下的典型人物和好看的故事带给读者的,除了阅读时的“惊艳或屏息”,还有对文学史上经典作品的记忆和致敬。

在《喻晓文集》10卷中,作家求新求变的创作自觉,更让他的笔记、散文和议论文结合叙事流露出一种近乎神秘的大地,仿佛作家既置身事中,又是超然事外,一如天地默默不语,只是记录人间轨迹。可以说,融汇了古朴文风与现代特点的《喻晓文集》10卷,无意间就成了一种文白共生、多重复调的亊本风貌,达到了一个兼具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语言高度。

他曾爬上喀喇昆仑,眺望天山南北,沙漠,绿洲,戈壁,不同的色块,展示苍凉中的独特风韵,于是,笔下才有《火焰山的雨》《阿克苏看树》《告别神仙湾》《阿勒泰读秋》《哈纳斯猎美》《霍尔果斯速写》等作品……其尽所能为之纵情歌唱。

他曾站在喜马拉雅山的肩上,鸟瞰绝域西藏:布达拉宫的辉煌,日喀则清冷的黄昏,令他肃然起敬。他走过一座又一座寺庙,在那精神的驿站,目睹了信徒们虔诚的礼拜,聆听了人类内心的诉说,感受信仰的力量。笔下才有了《走进布达拉宫》《日喀则的黄昏》《云端里的村庄》《帕米尔高原》《青藏随笔》等篇章。他行走丝绸古道,触摸汉唐遗风,闻到了历史气息。于是笔下又有了《倾听黄河》《风雨六盘山》《走近莫高窟》《回望萧关》等篇章。辽阔的令人神往的西部,是上帝赐于中国的一块福地,是我们发展的机会和希望。正如喻晓所说:“写西部这段历史,就是写整个中国。”

04

无论是《喻晓文集》第4卷《浮世心影》中随物赋形、写人写景的散文形式,还是文卷中第5集《拷问灵魂》和第7卷《澄怀观道》嘈嘈叨叨的议论文风格,再到第6卷《天涯行旅》和第10卷《我的故事》将诸多故事融为一体的随笔、日记写法,都能从中看出喻晓对创作艺术的探索欲望非常强烈。如写风景,他是从风景里看人;他写人,是从人身上看风景。写孟晚舟归国回家的散文《美丽的中国红》,就是喻晓运用这一文学哲理而产生的。喻晓还写到了毛泽东,写到了邓小平,还写到了雷锋,写到了董存瑞,10卷文集共刻画了上千个人物。喻晓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我们需要信仰的火炬,精神的旗帜。”的确,要了解一个时代研究和解剖几个人就可以了。不同的人,其脸谱,其内心,其行为,无不带有那个时代思想的烙印,道德的烙印,人性的烙印。这些烙印,或深,或浅,都能化验出社会的基因,检测出时代的病毒,能让人景仰,也让人哀叹。《拷问灵魂》堪称这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官员猝死,悼词念过,似乎盖棺定论。经过喻晓的观察思考,觉得亊情蹊跷,并非那么简单,他偏要回顾往事,条分缕析,拷问猝死者的灵魂,拿出一个肿块的切片,检测社会肌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质言之,《喻晓文集》所蕴含的复杂内容和多重意蕴,未尝不包含作家萦之于怀的现实关切。

作家喻晓2018年5月云南香格里拉杜鹃林深入生活

0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楚辞》与汉乐府,构成中国诗歌的源头。无数文人墨客执如椽大笔,发忧思,叙时事,抒感怀,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诗已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精神皈依,发挥着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写诗是喻晓的强项,拿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很多奖项。诗歌应是青春的伴侣。已届耄耋之年,喻晓本想罢笔,不再写诗。然而,适逢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世纪疫情之大灾难,潮汐奔涌,人性碰撞,心灵无法平静,不得不拊掌而吟,击节而歌。又创作出150多首诗歌,集结在文集第9卷的《时光履痕》中……这些诗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读后令人深思,耐人寻味,催人奋进,其思想升华可谓“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移人于物的悲壮之心。壮歌万里一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组诗,《老樟树》《英雄碑》《第一渡》《娄山关》《彝海》《泸定桥》《吴起镇》,就是移人于物,把描写人的意象移来描写物,实现人物互融、移情,因万物有灵,拟人是相通的,可以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喻晓创作的长篇叙抒诗《浩歌长津湖》,就是对生命意义的心灵碰撞的一篇经典之作。喻晓在一段诗中写道:轻轻地/轻轻地/落座电影院/忍住眼泪/忍住悲痛/又一次/回望硝烟/凭吊先烈/瞻仰英雄/视觉与听觉/人物与时空/复活了历史/把一场战争/演绎得/如此威武/如此生动/……惨烈啊/鲜血染红了军旗/焦土涂黑了面容/打到最后一颗子弹/拼到最后一个人/冰雕/勇士生命/塑成了永恒/……这些叙述,仿佛诗人通过时空隧道与伟大志愿军将士进行关于英雄人生的对话,同时也标志着诗人在思想上完成了一次探寻生命意义的伟大使命。

第二种境界:推己及人的仁义之情。孔子《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也就是说有仁德的人,能做好立身处世的修养,达成目标。喻晓创作的《蝴蝶的翅膀》《萤火虫》《哭泣的鱼》《蜗牛》《鹭鸶》《鲸鱼祭》等诗歌,带给读者的是时间维度上的纵深感和一种具有戏剧性的情感体验,也更加吸引读者去探索其情节演进的结果。鲸鱼在诗人笔下历来是生动的、有趣的,但喻晓在《鲸鱼祭》的一段诗歌中写道:一堆又一堆的鲸鱼白骨/没有掩埋/没有坟冢/白骨前几只海豹久久徘徊/发出声声哀鸣/令听者心惊/那是对人类的控诉啊/。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呼唤仁义回归。

第三种境界:推崇忘掉功名利禄、灵魂才能净化之理。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一种(情)与(物)的交融状态,是诸多意象的升华与归纳,它既属于艺术范畴,又属于哲学范畴。“庄周梦蝶”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哲学命题。喻哓诗集中的每首诗也都有一个哲学命题。如《唐古拉山雕像》《仰望昆仑山》《青藏高原组诗》《走近雪山》《出游的大象》等长诗,作家以浪漫的笔法,深刻揭示了虚幻与真实相互转换的客观存在,阐明只有忘掉功名利禄,人的灵魂才变得轻盈起来的道理。

作家喻晓2019年10月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深入生活

喻晓,湖南娄底市人。1941年1月生。1961年7月入军校。1965年开始发表文艺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诗人,作家,旅行家,高级编辑,大校军衔,获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技术员,师团新闻干事,《工程兵报》编辑、文化副刊科副科长,解放军报文化部编辑、副主编,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曾多次荣任全军文艺奖评委。上世纪80年代,长诗《中国女排之歌》,在首都体育馆庆祝中国女排胜利的文艺晚会上被全文朗诵;发表在《诗刊》的长诗《琴》,被导演王扶林拍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映;诗歌《朱总的扁担》、《牵牛花情思》被选入大学文科教材。创作的大量诗歌和散文,经常发表在全国各大报刊。获金盾文艺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国报纸文艺副刊金奖等多个文学奖项。退休后,壮游天下,足迹遍及世界,直达南极北极,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期间创作的散文《拷问灵魂》、《命运之叹》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出版的《翻阅美丽与忧伤——一个村庄的沧桑传奇》一书,追恋原乡,怀念乡愁,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先后出版有诗集《台胞的心声》、《红星闪耀》、《青春与海》、《翠绿的星》、《灵之烛》、《喻晓诗选》、《孤独的白鹭》、《望春斋诗稿》,长篇纪实文学《中原逐鹿》,散文集《最后的伊甸园》、《会思想的鸟》、《与神奇同行》、《三十六朵百合花》、《翻阅美丽与忧伤》、《拜访世界》、《往事如霞》、《北极南极》、《书边风景》等数百万字作品。八十周岁时,出版《喻晓文集》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