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刻录伟大征程
——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回眸
■詹庆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迎来了一次势头强劲且持续递进的发展高潮,屡创票房纪录,成为影响巨大的社会文化现象。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品格,其所蕴含的阳刚与崇高美学特征、鲜明的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激情饱满的情感力量以及不断强化的文化自信,都与新时代文化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同频共振。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成为代表新时代风貌、引领新时代风气的重要文艺形式。
一
军事题材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类别之一。曾有一段时期,在市场化浪潮冲击下,军事题材电影经历了发展低潮期。进入新时代后,军事题材电影很快迎来了一次发展高潮,迅速走出低谷,影响力不断增强。
从题材内容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题材占比较大,可见红色历史仍是当下军事题材电影创作最宝贵的资源。在革命历史题材中,抗美援朝题材堪称近几年最具潜力的题材类别。
从受众规模来看,《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合计高达2亿多观影人次,《战狼2》《流浪地球》分别为1.6亿和1.05亿人次。整体来看,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精品多,具有较大市场、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多。军事题材电影已成为新时代军事文艺甚至中国文艺中具有鲜明典型性的门类。
二
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的另一大贡献,就是推动了“新主流”电影的形成。所谓“新主流”电影,即以党史、军史、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史、新时代发展史等为题材,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内核,彰显国家意志、传播主流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同时以商业电影类型为形式载体,融入共通的情感表达,强化视听层面的观赏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影片。从军事题材电影视角回顾“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2009-2013),《建国大业》《十月围城》《风声》等影片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商业类型片相嫁接获得初步成功,“新主流”电影初现端倪;第二阶段,突破期(2014-2016),《智取威虎山》《战狼》《湄公河行动》等影片连续取得成功,初步奠定“新主流”电影的基本形态;第三阶段,形成期(2017年至今),《战狼2》《红海行动》《金刚川》《悬崖之上》《长津湖》等影片大量涌现并产生较大影响,“新主流”电影作为一种电影新形态得到广泛认可。
事实上“新主流”电影并不只是军事题材电影,还包括《我和我的家乡》等国庆献礼片,《中国机长》《中国医生》《夺冠》《攀登者》《烈火英雄》等彰显时代精神和国家意志的影片,《送你一朵小红花》《人生大事》等“温暖现实主义”影片,《一点就到家》等聚焦扶贫攻坚、改革开放等主题的影片。这些影片主要集中在2019年之后才大量出现。相比之下,军事题材电影至少早了5年甚至更长时间。
“新主流”军事题材电影实现了中国电影传统三分法(“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的一次大融合。它们在坚持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其他优秀类型电影创作经验,不断强化和提升类型强度、叙事强度、视听强度和军事专业性,使“新主流”电影较之传统“主旋律”电影在观赏性上有了质的飞跃。这些影片的艺术质感和精神气质都更加现代,更加适应当今世界优秀战争电影创作的趋势,也更能满足互联网时代观众的欣赏趣味。有的影片还包含着颇具艺术电影气质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如《金刚川》中的多线共时性叙事,《云霄之上》将极致化的战争残酷性与诗意美学的结合,《我和我的祖国》对国家民族叙事中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等。它们既展开了对电影艺术性本体性的探索,又使自己始终保持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整体框架之内,从而实现了“主旋律”电影的转型升级。
三
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党和军队领袖、国家领导人等。《建军大业》《三湾改编》《古田军号》《血战湘江》等影片,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我党我军领导人缔造人民军队、领导革命胜利、成立和保卫新中国的光辉历程。二是基层官兵的英雄形象。在这类作品中,无论是前线浴血奋战的普通战士,还是后方深入虎穴的情报特工,都用忠诚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英雄之歌。而《战狼》《战狼2》《空天猎》《红海行动》《中国蓝盔》等当代题材影片,则表现了全军官兵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忠诚使命、矢志强军的豪情壮志。基层官兵形象多以英雄群像的方式塑造,这也是军事文艺人民性的重要体现。这些基层官兵有着共同的信念,又有着不同的个性和能力,他们是英雄群体中的英雄,他们每个人身上的特质,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英雄品质的集合。
“新主流”军事题材电影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创新,是创造了兼顾主流价值和强烈个性的英雄形象。以《战狼》系列中的冷锋为例。他个性鲜明,不盲从命令而能进行独立思考,还具有非凡的个人能力,精通各种武器装备,近身格斗拳脚凌厉、以一当十。影片同时也强化了集体主义指向。军装、国旗等象征符号不断强调其作为中国军人的身份。他也并非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真正解决问题的并非个人,而是国家和军队,是舰长喊出“开火”后战舰发射的导弹,是包裹在手臂上的国旗,更是军人的使命、责任和荣誉。主人公既是极具个性的“刺头”,也是将生死置之度外、赴汤蹈火的英雄,既有强烈的个人化色彩,又有着鲜明的国家民族意识和身份认同。影片因而成功弥合了“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类型电影创作之间的观念鸿沟。
四
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的鲜明文化特征和精神标识,无疑是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银幕形象塑造,从一定程度上表征着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战狼》系列、《红海行动》《空天猎》等当代军事题材影片,强化了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内在关联,强化了个体对国家的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等国庆献礼片中,日常生活、个体情感被表现得更加细腻,而且它们都建立在对集体历史记忆的认同之上,所引发的是更具普遍性的基于国家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共鸣。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短短3年时间内,包括动画电影、纪录电影和网络电影在内,已有《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跨过鸭绿江》《最可爱的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等10余部电影问世,其中《长津湖》更是产生了轰动性影响并创造了中国影史票房纪录。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创作不仅是对过往战争历史的回忆,更体现着当下凝聚民族精神、激励团结奋进的国家意志。
不论是《战狼2》《红海行动》等当代题材,还是《长津湖》《金刚川》等革命历史题材,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对主流价值的持续强化,无疑是对政治文化语境及相应的社会文化心理的积极回应。这些影片既是电影人创作的,也是由这个时代及其观众共同选择和创造的。它们提炼、彰显和表征了新时代文化,在产生积极效应后,又进一步激发和强化了相应的社会文化心理,使文艺与时代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
五
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呈现出了带有趋向性的世界发展图景,深刻传达了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与决心。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影片《流浪地球》更像是一则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寓言。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共同承担起拯救地球家园、延续人类文明的使命。基于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影片创造了科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壮丽想象。片中不断提及的“家”实际上有3个层次:家庭的家、国家的家、地球的家,三者相互支撑并最终统一到地球家园中。为避免地球被木星吸引和撕裂,各国救援队齐心协力让发动机重启,主人公刘培强毅然为拯救地球牺牲,展现了一名中国父亲、中国军人的勇气和担当。影片讲述的不再是好莱坞电影中个人主义的超级英雄神话,而是全人类携手共同拯救地球家园和人类文明的壮举。片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突破了狭隘的民族国家界限,展现了各个国家和民族共渡难关、携手并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美好愿景。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所讲述的“中国故事”,包含了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想象、更加宏阔的全球化与国际视野,包含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回眸新时代十年,中国军事题材电影成为反映新时代风貌、展现新时代精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代表性军事文艺形式。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实现了“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升级。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