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打造鲜活生动的“红色课堂”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黄洋 冯金源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0-11-12 16:34:06

图为火箭军“东风第一旅”旅史小教员、某营副班长彭鑫(右一)正在旅史馆中为大家讲述旅队创业初期,由于设备不足,官兵用麻绳当电缆组织训练的奋斗故事。 潘槿 摄

大学生士兵杜潇留队了。不少战友都没想到,那个平时总爱谈论退伍回家如何创业的年轻战士,竟然选择留在了大山深处的阵管防卫连。

“我要感谢咱们旅史馆。在成长道路上,我很庆幸能遇上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在火箭军“东风第一旅”奋斗强军故事会上,杜潇说起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活着拼命干,死了也合算,埋在山头上,顶起原子弹,为党为人民,再苦心也甜……”几个月前,旅里组织老兵到旅史馆参观。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看着墙上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和“先锋榜”上同批战友的名字,杜潇仿佛听到了某种呼唤。“要走,也得等把名字挂进旅史馆再走!”回到连队的杜潇,提出了留队申请。

“真实的史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该旅领导介绍说。近年来,为提升军史场馆育人功效,他们积极探索创新,融入时代元素对旅史馆进行翻建改造,充分挖掘红色历史对官兵干事创业的激励作用。

“刚到咱们旅时,我曾与一面‘姓名墙’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上个月,在该旅发射一营“传承红色基因、争当一旅传人”微课堂上,发射连排长刘超这样说。

刘超毕业后曾因管理方法不得要领、不适应岗位而心情低落。旅里组织新干部参观旅史馆,他一走进大门,就被那面印有280名官兵名字的“光辉岁月”墙吸引了。

这面墙,来历不凡。上世纪50年代末,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中央军委毅然决定:组建地地导弹第70分队。280名刚刚掸去战争硝烟的官兵,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悄然扎进茫茫戈壁。面对一无装备、二无器材的困境,这群年轻人迎风斗沙,把白铁皮敲成训练器材,用麻绳当电缆组织训练。经过数年苦练,他们最终打响了震惊世界的“争气弹”。

刘超盯着280名前辈的出生年月,细算起他们的年龄,“当时的他们与我同龄,却隐姓埋名干着惊天动地的大事……”走出旅史馆前,他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心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想续写‘东风第一旅’的光荣与梦想。”

“旅队六十载艰苦创业史上,最不缺的就是鲜活生动的故事。”该旅领导说。为让青年官兵更深刻地感悟旅队奋斗历史与优良传统,他们充分发挥旅史丰厚的优势,利用多种方式讲好奋斗故事,充分展现“东风第一旅”的光荣历程,收到以史育人的良好效果。

站在修缮一新的旅史馆里,看到玻璃柜中的那部老电台时,须发花白的老兵郭新民眼眶湿润了——40多年前,从他手里发出的那份特级电报,已经成了镌刻在通信兵史册上的“唐山第一报”。

“我发报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个型号的电台。”老人动情地给大家讲起了那段战斗岁月:与死神多番搏斗后发出告知灾情的“第一报”、打响震中地区抗震救灾“第一枪”……解说员、通信营指导员李红杰一边听着老兵的讲述,一边快速记下这些故事。

此后,该旅党委以此活动为契机,抽选人员组成专访组,专访了曾在一旅奋战过的老战士、英模代表,邀请他们走进旅队与官兵面对面交流,并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制成专题教育片。

采访这天,我们走进该旅史馆,只见长廊屏幕上正在播放这部专题教育片。屏幕里,老“一旅人”正如数家珍地讲述着奋斗历程:原总装备部副政委高同声,回想起官兵缺衣少食仍坚守大漠砺剑的艰苦岁月时,几度哽咽;当年还是学员排长的秦泽海,谈到导弹发射的那一声“点火”时仍热血澎湃;曾被表彰为“一对好主官标兵”的一等功臣连长郭绍德和二等功臣指导员李政朝,讲述了建连像家的点点滴滴……屏幕外,“东风人”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的热血担当,让年轻官兵找到了心灵“共振点”。

只有官兵喜欢看、喜欢听,教育才能真正起作用。为打造一座官兵认可的旅史馆,在翻新工作开展前,该旅抽选骨干成立技术团队,到军地多家史馆参观学习、汲取经验。最终他们决定,要用符合大众审美的时代元素展现鲜活故事,让史料、文物“活”起来,力争让红色文化与官兵成长紧密相连。

3D打印、立体投影、全景拍摄……文史数字化,成为该旅史馆此次翻新的一大突破。在历史沿革展厅,一面数字化屏幕引人注目:巨幅屏幕前,设置着沙堆、干草和石块组成的戈壁滩。这是依照该旅执行重大任务场景制作的数字展示交互系统。讲解员张天依按下播放键,照片、视频便闪现在参观者眼前,画面上的人物立刻鲜活起来。一声响亮的“点火”口令响起,钢铁托架上的大国长剑拔地而起,直刺苍穹……

“原来这就是导弹发射时的场景。太壮观了!”入伍后被分配在通信机房值班的上等兵牛振宇,一直想亲眼看一次导弹升天。第一次看到全景拍摄的导弹发射视频,这名“00后”士兵被深深地震撼了。

数字体验厅里,一座3D打印的假山中间被掏空,现场还原了“地下龙宫”的值班室。在立体投影中,一个在导弹阵地值班室“升太阳”的故事重现大家眼前,让人身临其境——通信班长李加华带着一名新号手,要长期在分不清白天黑夜的地下阵地值班。为了让新号手早日适应,李加华便用笔在纸上画了太阳,每天早晨准时贴在坑道墙壁上。后来,“升太阳”成了该旅通信号手的传统。3分钟的投影短片,生动展现了火箭兵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让参观者深受触动。

“官兵的感受强烈,就更能产生感动和共鸣”,该旅领导说,“融入官兵喜闻乐见的新元素建设数字史馆,应该是未来的趋势。下一步我们将借助网络建立网上史馆,以更好地留存史料,让官兵足不出户就可以参观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