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部战区空军某旅“红色前哨雷达站”:
碧海蓝天铸“钢钉”
余红春 马嘉梁 王学峰 焦义宝 鲍振生 摄影报道
官兵正在值班。余红春 摄
建站名片
“红色前哨雷达站”1955年建站,驻守在海岛之上。因岛上缺土,官兵们每次下岛办事或探亲休假都会带回一把土,建起一块块“巴掌田”,自己动手解决吃菜困难;岛上缺少淡水,官兵们宁愿自己生活上少用水也要保证油机的用水,由此凝聚形成了著名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1964年被人民空军授予“钢钉雷达站”荣誉称号;1965年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建站以来,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6次。
3月上旬,北部战区空军某旅“红色前哨雷达站”阵地上,操纵员们仔细甄别着一批批复杂空情,为上级组织的体系对抗演练提供及时准确、连续可靠的情报。
被国防部授称60年来,“红色前哨雷达站”像一颗钢钉,牢牢铆在阵地前沿,守护着祖国的万里空疆。进入新时代以来,该站官兵面对工作生活环境和装备的变化,传承红色基因,投身强军实践,让每一次变化都催生一股强劲动力,推动连队战斗力水平持续提升,让“千里眼”愈加明亮。
生活环境变了,矢志强军的追求从未改变
经历路途颠簸,记者一行终于踏上雷达站所驻守的海岛。崭新的营房,多功能训练室、智能化书吧、公寓式家属房、电锅炉取暖器等设施一应俱全,无土栽培蔬菜方舱、医疗健康小屋等更是让记者感慨万千,现在的工作生活环境早已今非昔比。
这是官兵在无土栽培蔬菜方舱种植的蔬菜。余红春 摄
该站指导员张宸介绍,虽然工作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但官兵们战天斗地、坚韧不拔的精神从未改变。每逢新兵上岛、老兵退役和“红色前哨雷达站”授称日等时机,雷达站都会组织教育,通过参观荣誉室、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用“一把土、一滴水”精神,激励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夯实听党指挥、矢志强军的思想根基。
新战士们在雷达站荣誉室内听班长讲述老一辈官兵艰苦奋斗的故事。余红春 摄
过去,老一辈官兵劈山凿石,开辟了一小块空地,围上铁丝网,就成了大家休闲时的活动场地。尽管以前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想尽办法提高战斗力,煤油灯下绘航线、山洞里练精兵。如今,官兵不再为生活环境而苦恼,能将更多心思和精力投入备战打仗。他们说:“这里是前哨,我们要当好‘千里眼’,守好祖国的万里空疆,让党和人民放心。”
装备更新换代,刻苦训练的劲头始终如一
荣誉室内,排长李成滨指着一张张黑白照片告诉记者,建站初期的雷达天线探测距离短、精度也不高,但是官兵即使操作这样的装备,也见证了无数次的紧急战备和胜利荣耀,保障击落了敌机,屡立战功。
操纵员警惕地守护着祖国的空天。余红春 摄
岁月如梭,雷达站如今已配备了先进的装备。几年前,面对新技术、新装备带来的挑战,干部骨干主动担当、日夜攻关,跑电路图、研读说明书,几乎吃住都在雷达方舱,不久后新装备就担负起了战备值班任务。
在一次一等战斗值班等级转进中,操纵班班长周永平从微弱信号中敏锐捕捉到特情,为上级指挥决策赢得了宝贵时间。
雷达技师夜间检修装备,确保“千里眼”时刻处于最佳状态。余红春 摄
李成滨说,雷达站装备不断更新换代,但官兵们刻苦训练的劲头始终如一。他们成立了空情研究小组,不断完善特情处置预案。同时,还常态开展军情研究、习武讲堂等活动,让装备性能发挥到极致,蓄足胜战底气。
心中有责任,胸中有激情。雷达方舱内屏幕闪烁,周永平键指如飞,坚定地说:“开机就是战斗,值班就是打仗,我们是祖国空防防线,必须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作战任务多样,创新超越的热情持续充盈
走进阵地指挥室,上等兵于松涛不时接转电话,上传下达情报信息。3个月前,他还只能保障油机的开关机和日常维护,现在已能够在多个岗位从容应对。
近年来,随着遂行作战任务多样化,雷达站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员能力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他们积极开展“一专多能、一人多岗”训练,让每名官兵至少精通2个专业。设置阵地被“摧毁”、通信中断、强电子干扰等特情,组织人工测报、人工标图、目力观察等保底手段课目训练,提升应急作战能力。
官兵进行目力观察训练。余红春 摄
人人勇于超越自我,个个争做“刀尖子”。在2024年旅年度军事训练考核中,指令标记班班长马启航和雷达操纵班副班长吕弈丞,分别获得本专业第一名和第二名,双双荣立个人三等功。雷达站积极为人才搭建“舞台”,让大家大展拳脚。在雷达站的安排下,马启航承担起全站“一专多能”的组训任务,为战友们讲解专业知识,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技巧,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官兵向着复合型人才迈进。
“钉”在前沿,“盯”紧空天。该雷达站授称60年来,一茬茬官兵用忠诚与热血坚守在祖国空防一线,正如“红色前哨雷达站”站歌所唱:“敌情在我眼中,像钢钉坚守在红色前哨……”
阵地上,官兵们排着整齐的队列行进。余红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