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那个地方拍过一张精彩的照片
——满天弹道”
“我在那个地方拍过一张精彩的照片——满天弹道。”张崇岫神采奕奕,言语间仿佛回到了战场。“把打开B门的徕卡照相机搁在石头底下,再用大石头压着它,对着阵地上空拍了一晚上,子弹来回飞,拍双方子弹的空中轨迹。”据说,这张照片后来曾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录作为穹顶装饰。
夜晚只能拍到近景,一次,张崇岫用镁粉灯打了光,拍战壕里的士兵,偶然,洗出照片才发现拍到了远处美军帐篷被击中燃烧起来的场景。但相比之下,张崇岫更喜欢满天弹道那张,因为这是他精心策划过的,更有意义。

1950年12月,在长津湖战役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0师战士们正在与美军激烈夜战。 张崇岫 摄

1950年12月,在长津湖战役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0师战士们正在与美军激烈夜战,远处美军帐篷被击中。 张崇岫 摄
就拿27军80师与敌军激烈夜战并击中美军帐篷的作品来说,面对漆黑的夜空,拍摄子弹的轨迹,需要精准的曝光控制;用闪光灯打亮近景,需要冒着被子弹击中的危险;这张作品的构图——体态自然、姿势各异的战士们在壕堑里的队形与机枪手射出的子弹流正好构成了30度夹角,把整幅画面分成了三等份,让人叹服他在战斗紧张状态下心态之稳,这是一种只有在大无畏英雄气概下才能有的专心致志啊!
在记者回京前一小时,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摄协主席许国按奈不住激动,向记者展示了他刚刚得到渡江战役中“渡江第一船”的珍贵影像资料,拍摄者正是张崇岫。张崇岫回忆,参加革命多年的他在淮海战役时刚刚拿起相机,经过渡江战役中的拍摄锻炼,后来冲洗出照片发现自己有做好摄影的能力。解放后,一支参加过二战的苏联纪录片团队来华合作摄制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张崇岫在上海学习电影时与摄制组有过一周的短暂相处,并学到一些摄影经验和技巧。

1950年12月,长津湖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侦察队,与前来的朝鲜人民军战士在咸兴港胜利会师。张崇岫 摄
张崇岫在苏联摄影师那里看到了很多二战精彩摄影作品,其中一张斯大林格勒战役联军会师场景的照片让他印象深刻。身处长津湖战役中的他萌生了一定也要拍一张“会师照”的想法。为此,长津湖战役结束后,他独自一人行走了四五十公里。在战争时期,掉队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走慢一步很可能后面赶上来的就是美军。为了拍到理想中的会师场景,只有一把轻式手枪、子弹兜里装着胶卷的张崇岫,毅然决然地出发了。幸运的是,他在咸兴海港遇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侦察队与朝鲜人民军战士胜利会师,拍到了“理想之作”。后来这张照片被中国第一套志愿军邮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收录,全套邮票共计四枚。其中,第三枚《涉江追击敌人》、第四枚《胜利会师》的画面均出自张崇岫的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