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琮(年龄92岁,党龄78年)
寄语:党的成就就是我的幸福
文字:贺书引
摄影:伍行健
摄像:杨占伟、杨阳
视频制作:倪鹏
出品单位:中国军网、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记者一行人敲开孙家琮家门的时候,她正坐在椅子上望着窗外的雨。客厅的橱窗里珍藏着她获得过的各种奖章,柜子上面的相框里放着一张她穿着军装笑容灿烂的照片,墙上挂着她亲笔所画的一幅牡丹,这些物件无不透露出主人对生活的热爱。
孙家琮给记者看她的画集。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孙家琮画的牡丹图。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童年”二字在孙家琮印象中是有画面的。
是生动的,也是愉快的。是穿着白色的翻口袜和缝着红花的小褂裤,坐在教室里第一排的第一个位子上读书的场景;是有拍皮球、捉蝴蝶的自由自在的课余生活;是父母带着全家人去戏院看戏的温馨情景。
更是动荡的,不安的。是空袭警报不断,敌机持续骚扰,人心惶惶的苦痛;是坐在独轮车上,不知道前方在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的惶恐。
1939年到1940年,孙家琮的大姐和父亲先后参加了新四军并入了党,投入到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母亲带着六个儿女,跟随新四军部队打游击,抵抗日军残酷的“清乡运动”和“大扫荡”。
苏中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盐垦中学就这样在战火中诞生了。“门前是大路,路两边长满了刺槐,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白花,很是好看。”回忆起母校,孙家琮的话变得多了起来,从校舍布置讲到师生情谊,“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能为国家和人民做一点有益的事,这和当年盐垦中学老师们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1943年寒假,不满14岁的孙家琮在盐垦中学入了党。“我在入党志愿书上这样写,‘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时至今日,孙家琮依旧能一字不落地复述出当年写在志愿书上的话。
1944年暑假,孙家琮和二姐也参加了新四军,被分配到新四军苏中军区第二分区文工团从事宣传工作。
“记得我入伍那一晚,虫鸣蛙叫,月亮很圆。我们26个同学默默地跟随着领路的人,走在旁边是浓密的青纱帐,散发出清香的田埂小路上。”77年过去了,入伍那一夜的情景在老人脑海中恍如昨日。
孙家琮讲述入党和参军的事情。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1944年底,正是寒冬,孙家琮随部队进行了第一次行军。每人20斤的行装,从江北到江南,连续夜间行军一个多月,每天从傍晚到黎明行军百里。让她印象最深的是越过敌人封锁线的时候,“封锁线处是火车铁轨,我当时蹲下去摸铁轨,心里很不平静,这是我们国土上的铁路,却成了日本鬼子侵略我们的封锁线,总有一天我们要昂首挺胸地坐上火车,在祖国的大地上飞驰……”
1949年5月,解放军打过了长江,孙家琮随部队又一次过了长江,坐在飞驰的火车上,行进在祖国解放的大地上。昔日的心愿,终于实现。当年新四军战士用脚步丈量、用血和汗浇灌的古老土地,如今被街巷里弄的歌声与欢笑簇拥着,这是崭新的中国。
在战争中,文工团既负责宣传,也肩负着战斗任务。男同志下连队上火线,女同志就到前线包扎所救护伤员。有一次,孙家琮所在战地包扎所的一侧,突然遭到迂回而来的敌人的袭击。在没有战斗部队掩护的紧急情况下,文工团同志和医护人员一起,将重伤员移到担架上抬走。那时候几个小姑娘人小力气也小,一副担架需要四五个人轮流抬,大家齐心协力把伤员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初到江南山区,自己行军爬山都觉得困难,而当时,我也能和大家一起抬着担架翻山越岭转移伤员,胜利完成了任务。”孙家琮脸上写满了自豪和喜悦,“我感到在战场上,我也是一个拿枪战斗的兵。”
每次战斗结束后的短暂休整期间,文工团会下部队演出。“那时候的演出没有舞台,大家就从老百姓家借来几张方桌拼起来当作舞台;没有服装道具,就向老百姓家里借几件衣服和日常用具;没有灯光,就在大幕前挂两盏汽油灯;没有剧场,就把打谷场当成剧场,背包就是座椅。”
讲到这里,孙家琮即兴唱了一曲淮剧《刘桂英是朵大红花》,歌声婉转悠扬,仿佛把人们带回到了当年的战地慰问表演时刻。曲毕,孙家琮说:“在革命战争年代,生活是极端艰苦的。但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我们的精神却是振奋快乐的。”
孙家琮即兴唱了一曲淮剧《刘桂英是朵大红花》。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孙家琮感叹道:“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入党78年了,我始终铭记着党员的责任。”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孙家琮在电视里看到很多白衣战士上前线,很多党员喊着要到一线去,她也想着自己能做些什么。“我这么大年纪了,不能到前线去添乱,就从我的退休金中拿出五万元支援武汉,捐给前方采买防疫物资。”
孙家琮的眼中闪烁着炙热坚定的光,“因为党的成就就是我的幸福,党的困难也是我的困难。”
孙家琮保持着看书学习的习惯。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这是孙家琮在看《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时做的批注和笔记。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人物简介】孙家琮,1929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43年入党,1944年入伍,在新四军苏中军区第二分区文工团从事宣传工作。先后在上海市二女中、徐汇中学担任校长、党支部书记,在徐汇区党校担任副校长,从事教育工作。1985年离休,现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