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制智权”的支点在哪里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刘奎 顾静超责任编辑:尚晓敏
2020-02-20 13:02

要点提示

●“脑控”武器的同时,也面临着对手“控脑”的威胁,对抗双方不单单针对人的感官实施心理战,更针对大脑修改记忆、植入观念、扰乱思维、操控情绪、瘫痪意志,实施更为实际、更为直接、更为高效的认知对抗

●面对越来越“无人、无形、无声”的作战目标,在传统的制导跟踪、火力打击、实体对抗显得无能为力之时,利用电磁能量,针对无人作战平台的“心脏”——硅基芯片而展开的对抗将大显身手

随着军事智能化的发展,未来战争出现新的制权高地——“制智权”,智能优势成为超越信息优势的进阶优势。夺取“制智权”,不能空谈概念,要有支撑其实现的具体对抗形式和行动样式。那么,未来战场“制智权”实现的支点在哪里呢?智能化的基石是机械化、依托是信息化,智能对抗不能否认传统物理域的实体对抗、能量域的火力对抗、信息域的信息对抗,但围绕智能化战争形态下人、机器而展开的智能优势争夺,必将在迥异于传统对抗的新战场、新领域催生新战法、新手段。

基于软件程序的算法对抗

驱动人工智能装备运转的核心是后台软件程序,内在实质是“算法+数据”,在计算平台支撑下,算法通过变换、解析数据,“像人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可以说,算法是智能化装备的“大脑”。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每一次飞跃都与算法的革新与突破有决定性关系。人工智能领域的三大流派,符号主义主要采用规则推理算法,行为主义主要采用控制论算法建立感知动作模型,连接主义主要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其本质区别也是算法实现的思路不同。未来战场,智能化作战体系优劣取决于算法,置智能化作战系统于死地的关键在于算法,围绕算法的对抗将成为智能化战场斗争的焦点。

算法对抗,不是传统的针对算法物理层进行破坏,不是对信号层进行干扰,也不是对数据层进行窃取。未来算法对抗的基础是其自身的快速性、精确性、稳定性、进化性,对抗领域集中在算法的逻辑层、应用层。或通过剖析算法原理取得程序的控制权,修改程序功能、操纵程序运行,进而掌握武器系统的操控权和调兵遣将的指挥权;或针对算法逻辑漏洞欺骗诱导程序,使程序做出错误判断和决策。算法对抗已不是实验室神话,以色列使用“舒特”进入叙利亚防空系统,接管叙利亚防空雷达;伊朗先后捕获美军先进无人机;叙利亚战争俄军控制极端分子入侵的无人机等,都隐约折射出算法对抗的影子。未来战场,算法如果“陷落”,智能化武器装备就有可能失去控制,调转“枪口”,为敌所用。

基于脑机互联的认知对抗

无论是陆、海、空、天等有形作战域,还是电磁、网络等无形作战域,搏杀的空间都是物质的。但世界不仅是物质的、客观的,还是意识的、认知的,战争不仅在客观物质世界厮杀争夺,主观认知空间中的观念、决定、情绪、意志等斗争也毫不逊色。指挥人员认知的偏移、混乱、失误等变化,对物质空间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认知对抗古已有之,主要体现在策略方案高低上的指挥对抗,舆论造势与分化瓦解上的心理对抗,这些对抗还只是观念的、间接的、辅助的。随着以脑机互联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群发展,在传统指挥对抗、心理对抗基础上,或将开辟出新的、独立的、与物质空间平行的认知空间战场。

脑机互联,允许意识通过脑电波,以有线或无线方式控制机器运行,但这也意味着机器可以通过脑电波向大脑反馈信息,给大脑建立认知映象。人物分离、脑机一体,用人脑远程控制无人作战装备,使后台人脑与前台机械合而为一,成为异构“再造人”,大大提高了无人作战装备的自主性、适应性、精确性。早在2012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就实施了一项名为“阿凡达”的科研计划,旨在打造一支像电影《阿凡达》中那样用人脑远程控制的“生物机器军团”。然而,用脑机互联打造“生物机器军团”的同时,也让大脑皮层暴露在无线电波之下,给直接的认知对抗埋下隐忧。万物互联延伸至大脑,“物联网”进化成“脑联网”,“脑控”武器的同时,也面临着对手“控脑”的威胁,对抗双方不单单针对人的感官实施心理战,更针对大脑修改记忆、植入观念、扰乱思维、操控情绪、瘫痪意志,实施更为实际、更为直接、更为高效的认知对抗,实现“心灵控制”,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

基于电磁能量的芯片对抗

智能化战场,作战力量既有自然人,也包括由人在后台指挥控制的机器人,或者在前台由人穿戴机械外骨骼直接控制的人机复合“电子人”,无人作战装备成为战场主要杀伤目标。而且,无人作战装备的体积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发现越来越困难。比如现代战场智能化武器的代表——无人机,由于其小巧灵活,行动神出鬼没,传统的雷达和防空武器很难对付它,如何有效实施反无人机行动成为现代作战的突出难题。面对越来越“无人、无形、无声”的作战目标,在传统的制导跟踪、火力打击、实体对抗显得无能为力之时,利用电磁能量,针对无人作战平台的“心脏”——硅基芯片而展开的对抗将大显身手。

基于电磁能量的芯片对抗,不以直接杀伤摧毁智能化作战平台为手段,而是运用电磁能量,干扰、压制、阻断、烧伤嵌入智能化作战平台的电子芯片,使智能化作战平台的“大脑”和“神经”失去“供血机制”,继而失去反击和作战能力,变成“聋子”“瞎子”“傻子”,与废铁无异,建构在“万物互联、硅基觉醒”基础上的智能化作战体系也因此土崩瓦解。智能时代的芯片对抗手段,主要有电磁脉冲武器,将爆炸瞬间产生的巨大能量转换为电磁能量发射出去,杀伤破坏智能化装备电子芯片;激光武器,向目标定向发射激光束,利用激光产生的热能及在目标周围产生的次生电磁场,毁伤芯片;粒子束武器,以光速或近光速向目标集束发射质子、中子等定向粒子强流,在目标周围产生强大电磁场和射线,烧伤破坏芯片。这些手段的共同特点是速度快、精度高、距离远、受干扰小、行动转移迅速,能够有效对付无人作战平台,是传统电磁对抗、网络对抗在智能化战争形态下的新创造、新发展。未来,枪炮打出的不仅仅是子弹、炸弹,还有电磁流、光子流、粒子流。

基于自主武器的极限对抗

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过程,就是机器自主性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最初基于阈值的自动控制系统,到基于规则的自动化系统,再到面向任务的自主系统,武器系统也相应经历了人操作、人遥控、人监督的发展历程。高度自主武器系统不但能够自适应高度复杂的作战环境,而且还能够以远超人类的感知精度、运算速度进行“闪战”,有人操控武器系统在高度自主武器系统面前毫无还手之力。这使得机器人代理作战成为智能化作战的必然趋势。未来战场上,面对面厮杀的有可能是无人机、无人艇、无人火炮、无人坦克、仿生机器人等,人这时只负责启停武器,给武器赋予任务,或“躲”在安全地带的屏幕前注视机器人与机器人的碰撞。

高度自主的机器人战士,是钢铁之躯,他们不会生气、不知疲倦、不惧生死,能够日夜不停地适应各种复杂恶劣的作战环境。这些机器人可以穿越火线、通过染毒地带、蹚过雷区,人不能到达的领域、不想进入的区域,机器人战士却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开辟出崭新的极限作战空间。在高度自主、甚至完全自主武器越来越多的战场上,空间范围将在多维度上向极限拓展,平面上的极地,高度上的临近空间、外层空间和深海,温度上的极热、极寒,生理上的极疲,心理上的极怒、极惧,以及传统空间中的高毒、高辐射等,成为机器人战士的“舞台”。美军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地区实施的反恐战争,扫雷、排爆、侦毒、监视、游猎等极限空间任务绝大部分是由机器人、无人机完成;以色列已使用武装机器人在加沙边界地带巡逻。自主武器系统不仅在宏观领域向极限空间拓展,在微观领域也在向厘米级、毫米级,甚至纳米级尺寸极限“攻城略地”,由纳米材料合成的杀人蜂、杀人蚁等微型机器人已不是传说,未来“智能沙粒”“智能尘埃”等纳米机器人可以分析周围环境、识别化学构成、融合形成侦察图像。机器人代理作战,是智能化战争的发展方向,优势一方必是对极限空间自主适应性更强的一方,也是对极限空间能够有效抢占的一方。

编 后

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发展,战争制权也在不断升级。智能化战争时代,“制智权”开始凸显,寻找夺取“制智权”的支点,旨在研究未来智能化战争怎么打,本文的探索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幕幕智能化战场对抗的生动场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