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大都市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促使乡村生活焕然一新。从智慧农业蓬勃兴起到农村电商日新月异再到职业农民层出不穷,数字经济推动了乡村的生产变革和效率变革,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空间,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为今后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乡村振兴,未来可期。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将为“希望的田野”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完善基础设施 为现代农业装上“数据引擎”
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需要信息技术的保驾护航。目前,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等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比如,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通过实施“数字农田”等工程,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增加36公斤、71公斤,化肥和农药利用率提高6%。今年5月初,黑龙江农垦红卫农场上演了一场全程无人作业实验,无人驾驶平地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喷雾机接连登场,展示了农业生产的新模式。
可以看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对接,推进了乡村产业质量变革,驱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而数字经济在乡村地区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目前,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的比例均超过98%,提前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创新驱动,离不开拥抱信息化浪潮,必须把数据和信息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让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使信息化在农村社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完善卫星、航空、地面无线传感器等“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加快建设农业农村数字资源体系。同时,要立足乡村产业和资源实际,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等全面深度融合应用,从而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的收益。
发展农村电商 铺设富民强村之路
在国家级贫困县新疆巴楚,当地甜瓜通过电商平台走出新疆销往全国,3年间,瓜农们的亩均收入从400元提升到了3600元;在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的“淘宝村”,每逢“双11”到来之际,都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火热景象。这些是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鼠标一点,农产品出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不少敢想敢干的农民甚至闯出了名堂,成了“网红”。据统计,2018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0.4%;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农村电商的迅猛发展,为农产品上行开辟了新通道,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展了新空间。
不能忽视的是,农村电商在结出硕果的同时,也面临发展短板,比如物流体系不畅通、产品尚未规模化标准化、品牌支撑能力欠缺、电商人才匮乏等难题亟待解决。面对这些“成长中的烦恼”,就需要通过完善人才培训、引导规模化经营、对接精准扶贫等举措,进一步发挥电商在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弥合数字鸿沟 提升农民网络素养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人,占比26.3%;我国非网民规模为5.41亿人,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8%。非网民中,因不懂电脑和网络技能、不会拼音打字等限制而上不了网的占比分别为44.6%、36.8%,因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而不上网的占比为15.3%。
通过这些数据,不难描摹出农村地区“非网民”群体的基本画像,这也客观呈现出城乡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
建设数字乡村,最终要让农民受益。弥合数字鸿沟,除了加快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硬件设施外,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提升农村地区人们的网络素养和互联网综合应用能力,让网络真正能为当地人所用,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在实现观念和能力整体提升的过程中,政务机构和主流媒体应积极作为,进行必要的引导,开办各种培训班、开设各种在线课程都是不错的途径。针对日益红火的农村电子商务,有关方面也可以筹划并推进针对农民的商务训练,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和交流辅导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商务活动的培训。唯此,互联网才能真正催生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夯实农村文化新的发展支点,才能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