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
千百年来,黄河既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一条灾难深重的大河,曾有“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的古语。
然而,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实现了黄河安澜。尤其是威震天下的黄河泥沙量,从新中国成立前最高每年流入16亿吨,锐减至目前每年2亿吨左右,已接近无人类活动干扰的原始农业时期。
古老的黄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获得了新生,也成为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生态思想历史性飞跃
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标识。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拉开了气壮山河的大规模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序幕。
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大伤亡和重大损失,毛泽东闻讯后悲痛地流下了眼泪,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8年不懈治理,淮河防洪泄洪能力大大提高。此后,毛泽东又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激励了数代中国人民治理江河的决心和雄心。
看过《龙须沟》的人,都会对开头一段场景印象深刻:一场大雨过后,龙须沟附近各种垃圾和漂浮物直接涌进居民家中。一个三轮车夫家的小女孩妞子被龙须沟吞没……
这正是旧社会龙须沟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的人们不得不长期在蚊蝇遍地、污水横流的恶劣环境中艰难度日。新中国刚一成立,北京市政府就启动了龙须沟改造工程。仅用半年时间,清理了龙须沟内的污泥和垃圾,修建了排水暗沟和沥青道路,安装了自来水管和电灯,龙须沟的面貌焕然一新。
据统计,1949年到1952年,全国修建排水管沟1037公里,清除垃圾约2000万吨。全国城乡的卫生面貌初步改观。
为了改善新中国的生态环境,1955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曾经荒漠一片的河北塞罕坝就是在这样的号召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战,变成了美丽的绿色林海。
面对大规模经济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周恩来提出,我们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我们是工业化刚刚起步的一个国家,我们不能走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老路,避免出现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的情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怎么体现出来?还怎么能称得上是社会主义国家?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由于历史上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经过三代人艰苦奋斗,塞罕坝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目前,这片超过百万亩的人造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图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秋景。 视觉中国供图
新中国的缔造者们治理江河、绿化祖国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实践,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朴素的绿色情怀,其中许多战略和构想仍是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的努力目标。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了一个规模很大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环保工作的方针——“32字方针”,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里程碑。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兴起,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规模扩大,我国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愈发重视。40余年间,我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注重法治化建设和组织机构建设,将环境保护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奠定了我国环境保护法治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基础。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战略决策。“六五”期间,环境保护首次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7年,我国发布首个五年环境规划——《“七五”时期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从此环境保护成为国民经济与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党的十五大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党代会报告,明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出要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命题,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目标,并将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强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完整,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也使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次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令世界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