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根基在人民 党的力量在人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康凤云责任编辑:杨帆
2019-10-26 1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科学运用和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锤炼中,心里装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学懂弄通用好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精神,就是要站稳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观点,紧紧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团结带领群众“办好中国的事情”,为逐梦圆梦不断凝聚群众力量、创造群众智慧、聚合群众向心力,把党的宗旨和群众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无负于时代的伟大业绩。

1、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

立场,就是说话做事的立足点和价值取向。立场决定思想,决定人们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就会为人民群众说话,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表现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心;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就会因“小我”忽视“大我”,甚至为一己之利不惜损毁众人之利。

立场问题是一个原则问题,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立场不稳,心乱如云;立场不牢,地动山摇。在任何时候都维护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负责、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和政治资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看一个人是不是共产党人,就看他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做事。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只有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党员干部才会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只有具有群众立场,才会对群众有感情、对工作有热情、对事业有激情,才会对群众有敬畏,对自己有要求,对组织有忠诚,对事业有担当。在人民群众立场问题上,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习近平总书记将群众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创业兴业的重大政治原则予以重申,“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就能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就有了永续不衰的力量源泉。

2、党的工作根基在人民

人民立场决定工作的立足点、着力点;立场在人民群众一边,工作根基自然也在人民群众身上。因此,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前提条件,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的工作根基。

中国共产党产生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是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政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比喻为种子和土地:“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利益,使生活变得好起来。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将党的全部工作置于群众期盼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维护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当作党的力量之源,从党诞生之日起,这一庄严宣誓就已镌刻在鲜艳的党旗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全部工作的价值聚焦于人民群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大创新。这一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紧密联系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深刻论述了党的全部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要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展开,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物质利益需求为中心,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定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取向、发展取向和价值取向,将党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底色、本色和亮色。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论述的,“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能确保党永不变质,确保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坚如磐石,确保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4、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人类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它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和现代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不是神学史观所宣称的“神的旨意”,不是英雄史观所吹嘘的是由少数精英人物的腕力和“杰出作用”决定的,更不是现代资产阶级政客和理论家所伪饰的“资本的作用”和“金钱万能”的结果,而是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己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演出改天换地的历史活剧的生动写照。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党领导的各项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够激发人民群众迸发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惊天伟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这是一条基本的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情怀和政治自觉,也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5、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原理,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既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又形成了在群众中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经验,出台政策经过群众检验,把群众的意见、诉求和愿望作为制定政策依据的工作方法。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是靠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起家,并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都十分重视贯彻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第二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九条宝贵经验,其中第二条就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就明确了党做群众工作的政治要求、工作目标、工作内涵和工作方法,确保更好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5日 06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