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别患上“荔枝病”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罗升平 姚鹏宇责任编辑:杨帆
2019-08-12 14:56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为荔枝写下的名句,表达了对这种水果的特别喜爱。然而,如果真的像诗中所写的那样,每天吃下数百颗荔枝,恐怕是会患上“荔枝病”的。“荔枝病”,通俗地讲就是急性低血糖,前期表现为出汗、肢冷、腹痛等症状,其严重的会突然抽搐、昏迷。

也许你会奇怪,荔枝那么甜,含糖量一定很高,怎么会让人患上低血糖呢?实际上,荔枝所含的糖是果糖,必须经由人体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如果过量食入荔枝,人体内的转化酶就会供不应求,多余的果糖,不仅无法转化成葡萄糖,还会刺激胰岛细胞释放大量胰岛素,引发低血糖反应。此外,荔枝中含有的α-次甲基环丙基甘氨酸,也有降低血糖的效果。

吃“糖”不补“糖”,还让人缺“糖”,这仿佛是一个隐喻。吃,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补,则是一种内在的效果。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吃上,就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想当然地以为消化了、吸收了,并且于己有补。而实际上,可能非但不是如此,还是截然相反的效果。

试想,我们不是常把“消化”“吸收”等词用于理论学习吗?那么,在理论学习这件事上,是否存在一种“荔枝病”呢?答案或许是肯定的。有的人看似理论学习花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然而,让他谈谈认识体会,他就张口结舌;让他用于指导实践,他就手足无措。这种现象,不就是典型的“吃而不补”的“理论贫困症”吗?

理论学习有收获,是这次主题教育的一个目标。但不可否认,目前仍有少数人,对待理论学习搞“一阵风”,看似声势浩大,实则雨过地皮湿;或是把“原原本本”当成“照抄本本”,看上去用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实则没学进去。殊不知,只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学”的外在表象上,不仅是自欺欺人,还有患上“荔枝病”的危险。

上述种种表现,说到底是形式主义在作祟,折射出的是功利思想和浮躁情绪,反映的是投机取巧和不负责任。实际上,党的创新理论博大精深,不是靠几顿“恶补”就能消化吸收、学懂弄通的。装装样子并不难,但如果缺乏学习理论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热衷于搞“快餐式”“生吞式”学习,就可能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更遑论跟上节拍、担起重任、完成使命。

归根到底,理论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历久弥深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深学细研,需要沉心静气、久久为功。对于广大官兵来说,只有拿出打仗的劲头,带着信念学、带着使命学,力求形成系统认识、明晰前进方向、发挥长效作用,才能将所学所悟真正转化为强军动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