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克思主义研究达到新高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潘玥斐责任编辑:杨帆
2019-04-28 08:3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快速发展。回顾70年来的研究历程,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突出特色,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未来走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注重与时代主题相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向明表示,7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越来越注重与时代主题的融合,并且是以时代的“世界维度”和“中国维度”为视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基本方法来分析一系列重大的时代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张建云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实现了从分学科教学研究向分学科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研究转变。受传统的“三分法”影响,以往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研究分散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中。分学科研究有优长之处,便于人们深入理解理论、把握前沿,但如果仅有分学科研究而缺乏在此基础上的整体性研究,容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碎片化,导致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甚至是断章取义。

与伟大实践相呼应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突出特色。王向明认为,其中包括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宽广的研究视野,即以时代提出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为导向,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思维,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曙光表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突出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主体实现“集团军”与“小分队”交相呼应;二是研究范式实现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互支撑;三是研究进路实现文本研究、问题研究、体系研究多管齐下;四是研究领域实现整体研究与专题研究互为补充;五是研究视野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谐共处。

立足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伟大实践,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拥军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打破了旧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恢复“接地气”的优良传统准备了条件。无论是对生产力标准或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研究,还是对效率与公平关系、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研究,都体现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明确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实践指向。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演绎,激励学者们大胆探索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夯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深入研究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由此形成了一批经验研究、实证研究乃至实践研究的成果。

张建云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突出特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伟大实践相呼应,有气魄、有视野、有深度,能直面改革开放社会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开拓思路、提供理论支撑。

无愧于历史担当

辉煌的发展成果令人欣喜,而时代和实践的发展给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也不容忽视。在马拥军看来,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性研究成果缺乏,二是学术水平还有提升空间,三是时代感尚需增强。

未来,如何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王向明表示,一是应当加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二是应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系列新的重大结论的学理研究和深入阐述。例如,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等重大命题,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流、历史逻辑、现实依据等多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说明。

张建云认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加强理论创新,除了需要加强理论学习之外,必须要立足于当今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深入探讨自然科学发展最新成果。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将马克思主义置于大数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和解决新时代提出的挑战和问题,这是未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向。

马拥军表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读经典,悟方法;二是学历史,觅智慧;三是直面重大现实问题,用理论和历史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三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有许多学者强调要“以学术讲政治”,很好地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相信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学者将无愧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担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