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至1988年6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组织相关课题组,就我国中期(1988—1995)经济改革规划纲要分别提出报告。在上百位经济学家对改革规划纲要进行比较的研讨会上,争论最大的是,我国中期改革的主线是什么。有三种不同的主张。第一种主张企业改革中心论或所有制改革中心论,认为中期改革应积极推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种主张中期改革以价格改革为主线,以此推动经济运行机制转轨,以便为企业改革和其他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种主张企业改革和价格改革、所有制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改革双线推进,即“两条主线论”,认为二者如同硬币的两面,不可偏废,应协调配套进行。今天看来,“两条主线论”不仅对1988—1995年中期改革是有效的,而且对整个中国经济改革进程都是有效的。中国40年经济改革的历程,总体上就是沿着这两条主线不断深化的。
第一条主线: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一条主线是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允许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利用外资,建立新体制的所有制基础包括微观经济主体。总之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
个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最早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格局的动因,是为了解决上千万人的就业问题。1979年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召开了“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面对巨大就业压力,会议提出并经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报告指出,“各地可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尽管有种种限制,但它毕竟为城市个体经济的发展开了绿灯。
私营经济接踵而来。个体经济一发展,私营经济必然接踵而来。对于雇工经营,开始国家是有限制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践,人们对私营经济的认识逐渐明确。1988年4月,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同年,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开始办理私营企业的注册登记,中国私营企业可以名正言顺发展了。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私营经济发展迅速。
引进和利用外资。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主要是办经济特区和引进与利用外资。对于兴办经济特区和利用外资,各界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主要是提出经济特区“姓资还是姓社”的诘难。但在党中央和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深圳特区头几年就做出成绩。1982年深圳特区工业产值达到3.6亿元,1983年跃升至7.2亿元。邓小平听到后,非常高兴,在1984年1月26日考察深圳时,挥笔题写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的支持和领导下,从经济特区到全国,利用外资逐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越来越多,逐渐成为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包括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改革。中国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尽管没有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但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打响了第一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取得很大进展。截至2017年底,国有企业(全国国资监管系统企业)资产总额已达160.5万亿元,上缴税费总额占全国财政收入四分之一,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五分之一。其中,中央企业资产总额54.5万亿元。2016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中,上榜的国有企业增加到83家。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命题。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总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今后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