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光达精神”在强军兴军新时代照耀官兵内心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尹世红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8-11-19 17:00

让“光达精神”在强军兴军新时代照耀官兵内心

■尹世红

许光达大将用其戎马一生,铸就了“忠诚无悔、忠武无敌、忠勇无畏、忠正无私”的精神,这是我军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是装甲兵人的根基血脉。“忠也,一其心之谓也。”在强国强军新征程中,让“光达精神”始终照耀官兵内心,是把“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引向深入,激励官兵争当“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更加坚定地担当起强军重任的时代召唤。

让忠诚照亮心灵深处

1908年11月19日,许光达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农家,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他始终忠诚于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艰难困苦之中立场坚定,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

1926年春,许光达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后编入炮兵科学习。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黄埔军校也在“清党”之列。许光达不为所动,在学员政治面貌登记表上毅然写下“死不退出共产党”!1927年10月,许光达在与敌顽强战斗中负伤,在农民家中养伤刚愈,就踏上了寻找党组织的路途,辗转于潮汕、上海、寿县、蚌埠、南京、武汉、长沙、清河、北平、无锡、芜湖等地,历经艰辛,从不言弃。

许光达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然而,1967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诬陷许光达“参与贺龙篡军夺权”,他遭受了非人折磨,1969年6月3日在抗争中含冤离世。清理他的遗物时,人们发现一本被汗渍浸透的党章,在一部《毛泽东选集》的扉页上,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千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

面对白色恐怖的“死不退党”、历经千辛万苦的“千里寻党”、抗争无端迫害的“忠魂向党”,体现了许光达矢志不渝、坚定赤诚的忠诚品格。习主席深刻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作为革命军人,没有什么比绝对忠诚力量更加强大。新时代传承许光达“忠诚无悔”精神,就要时刻用绝对忠诚检视内心世界,让忠诚照亮心灵深处,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不动摇,加强党的理论武装不放松,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不懈怠,以“信念坚定、听党指挥”的高度自觉践行“三个维护”,坚决做到听习主席指挥、对习主席负责、让习主席放心。

让忠武光被练兵备战

许光达善于带兵打仗,战功卓著,是最年轻的开国大将。从会昌和三河坝战斗的初露锋芒,到血战湘鄂西“救了”红二军团指挥部;从协调友军抗战,到打掉八角堡据点;从乌龙铺保卫党中央,到清涧生擒曾为同窗的国民党中将师长廖昂;从指挥攻打宜川“老狼”(援军)与“小狼”(守敌)俱获,到解放兰州受到彭德怀的赞扬,勇猛与智慧交相辉映,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

许光达善于建军治军,不负重托,成为中国的“装甲兵之父”。他1950年6月任装甲兵司令员,夜以继日、呕心沥血,领导组建了装甲兵机关、部队、院校、基地和科研机构,强调“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把政治工作与技术工作、军事训练与实战相结合,创建了铁甲雄师,并派出第一支坦克部队入朝参战,打出了国威军威。

许光达善于办学治校,致力胜战,为我军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抗日战争中,他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建国后组建了五个战车(坦克)学校和装甲兵学院,并先后兼任校长、院长,提出的“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虚心钻研的学习作风、正规踏实的技术作风”,成为装甲兵院校办学方针与血脉传承,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

身经百战的辉煌、创建雄师的功勋、办学育人的贡献,展现了许光达善战精武、所向无敌的忠武才能。坚持一切工作向备战打仗聚焦,是新时代习主席发出的最强号令。作为革命军人,没有什么比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更为荣耀。新时代传承许光达“忠武无敌”精神,就要聚焦练兵备战,一心一意谋打仗、从难从严练打仗、担当尽责务打仗,干什么就精什么、强什么,以素质过硬、能打胜仗的高强本领,不断创造强军兴军、履行使命的荣光。

让忠勇点燃血性胆气

许光达从军伊始时就威武不屈。1926年5月11日,蒋介石、李宗仁到黄埔军校视察,许光达所在学员队展示对刺。入学不久的许光达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挑选了“大块头”的冯岳峰作对手。一次次被击倒、一次次爬起来,同学们称他为“砸不扁的铁榔头”。1927年10月的三河坝战斗中,时任代理连长许光达与时任国民党军连长的冯岳峰再次对刺,他没有给对手任何机会,一枪将其刺倒。

许光达在作战中勇猛顽强、意志如钢。1929年9月,他在瓦庙集激战中身负重伤,射入体内的弹头离心脏太近,必须立即手术。由于没有麻药,只学一点中医技术和只有一点“郎中经验”的20岁医生杨鼎成不敢动刀。许光达鼓励他说:“赶快动手吧,我挺得住。”护士黄超云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心颤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刚强的人!”第一次手术失败,第二、三次手术也失败了。后来许光达被送往上海治疗,又因叛徒出卖、出现意外,后被送往苏联治伤,才幸免于难。

许光达任何时候都志向坚定。从1932年5月至1937年11月的5年多时间里,许光达在苏联养伤、学习,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但他无时无刻不心系祖国。他学习成绩优异,还作为苏方代表出色调解了马仲英、盛世才的矛盾。苏联边防军司令部参谋长非常赏识他,想留他在身边工作,被他婉言拒绝。1936年他曾要求回国,但被王明否决。1937年许光达克服重重困难,回到延安,投身抗日洪流。

威武不屈的骨气、意志如钢的硬气、坚定不移的志气,彰显了许光达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忠勇气概。习主席强调,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作为革命军人,没有什么比一不怕死、二不怕苦令人自豪。新时代传承许光达“忠勇无畏”精神,就要用忠勇点燃血性胆气,胸怀不辱使命的强烈担当,砥砺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坚定不畏强敌的必胜信念,发扬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以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高尚特质,锻造好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脊梁。

让忠正炤明品行操守

许光达大将一生修身立德、公正无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他与邹靖华结婚后第10天,由于反动派严令缉拿,不得不告别新婚妻子,独自踏上艰辛的革命征程。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整整10年!在延安时,不少女青年向他表达爱慕,但许光达从未忘记失散的妻子。1938年秋,在徐特立的帮助下,邹靖华投奔革命,在延安与许光达重逢。革命夫妻新婚10天、离别10年,历经风雨,忠贞不渝,留下了令人敬佩的佳话。

1955年,许光达得知自己被毛主席提名授予大将军衔,十分焦急,当即向军委副主席贺龙提出降衔要求,随后又向毛主席和军委领导写了“降衔申请”。许光达主动让衔,令毛主席感慨万分。他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还激动地说:“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这是对许光达高风亮节的最高评价。

1961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新中国陷入了空前粮荒,一些干部亲属纷纷来京,住进装甲兵大院。装甲兵党委作出决议,凡是来京探亲的干部亲属,只允许住3天。就在此时,许光达的四哥许德富和六弟许德强也来到了北京,许光达力劝他们回乡。兄弟俩走后才两天,六弟许德强在安阳车站病倒,最终没能抢救回来。

忠贞不渝的爱情、自请降衔的举动、不徇私情的做法,见证了许光达情操高洁、品德高尚的忠正风范。习主席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革命军人,没有什么比品行操守更显本色。新时代弘扬许光达“忠正无私”精神,就要让忠正炤明品行情操,保持崇高精神追求,坚守高尚的人品官德,培养健康的情趣爱好,把好道德法纪底线,以情趣高尚、品行端正的高尚人格塑造革命军人一流形象。

(作者单位:陆军装甲兵学院士官学校指挥管理系政治工作教研室)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