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落实的“中间一公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张志锋责任编辑:冯开华
2018-10-23 11:22

强化落实的“中间一公里”(一线视角·破除督查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①)

张志锋

“减少对基层的‘打扰’,能让大家腾出更多时间抓工作抓实效”“期待这个深得人心的政策,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近日,中办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在基层干部中引来热烈反响。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是怎么出现的?如何使内部监督工作少一些花拳绣腿,多一些真刀真枪?我们请记者结合在各地采访调研的经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解析,以期让督查检查考核更加务实有效。

——编 者

作为一种内部监督手段,督查检查考核是督促落实、改进作风、激发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一些督查考核的激励担当、鞭策落实的指挥棒越用越灵。作用值得肯定,问题也需正视。比如,刚部署就考核,甚至倒回去考核没出台规定之前的内容;上级要看台账,就先做得漂亮,等检查过后再说干活的事;一年中大半时间都在准备、迎接、陪同检查……诸如此类的案例,在不少地方都能看到。

“变了味儿”的督查检查考核,让基层干部群众应接不暇、不堪重负。试想,刚刚开会发文部署工作,没几天接着就搞各种督查检查,等于变相倒逼基层在工作和材料中注水;今天这个部门考核要求这样整改,明天又来一个检查团要求那样改,基层干部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很容易不了了之。基层干部说“督查检查考核的人比抓落实的人还多”,还只是一种直观的感受,如果造成“以督查检查考核代替落实”的问题,就更要重视了。

督查检查考核,其意本来是破除形式主义、改进工作促进落实。然而,这方面工作如果也浮在表面,重痕迹、轻实绩,基层就难免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紧盯开了几次会、做了多少记录、写了多少工作日志,要求基层干部每天通过APP打卡、上传照片,证明在一线现场,方方面面都这样要求,就容易出现新的形式主义怪象:有县直部门应对考核,准备的材料摞起来比人都高,一年的文印费要花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一些地方制作推拉式展板,哪个部门来检查,就推出对应的展板;有的县为应对名目繁多的“材料式检查”,不惜为每个乡镇配两名信息采集员,专门制作各种表格。表面文章凌空蹈虚,方针政策也就在虚晃一枪中落空了。

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滥,与“中间一公里”失责失位有很大关系。一些地方贯彻中央政策时当起甩手掌柜,照搬照抄上级要求,把落实一股脑“甩”给基层,往往自己没有统筹设计好,又不考虑基层实际,却急于出成果、见成效。督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帮助基层发现问题、排除障碍、推动落实,特别是找到阻碍落实的关键环节,而不是为了制造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数字政绩”“材料政绩”。说到底,只有“中间一公里”强化制度执行、政策落实时的责任担当,把诸如制定具体配套措施、加强业务指导等做到位,才能既为基层“减负”,也给督查检查考核“减压”。

工作重在实干,干部重在实绩,指挥棒也要“舞”得实在。基层干得好不好,干部是勤还是懒,老百姓有没有获得感、幸福感,不该由材料说了算,也不能只听汇报、看展板,服务对象最有发言权。应该深入基层,多看多问,直接听听百姓的评判。中办已经发出通知,为此类问题体检号脉,下一步最重要的是结合实际不折不扣地执行。挤干水分、纠正问题,让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回到正轨,各项具体工作才能轻装前进,落到实处。

(作者为本报地方部记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