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座城市读懂一支军队的“制胜密码”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景璇责任编辑:董玥
2018-07-05 16:18

(二)

1963年4月,国防部为八连命名“南京路上好八连”。同年5月5日,命名大会在上海举行。许世友上将代表国防部向八连授旗。资料图

1982年5月,一支享誉全国的解放军连队从上海南京路悄悄撤防。而接防的正是解放上海时同属第三野战军27军,后来根据任务需要转隶武警的十支队。

这是一支跟随陈毅、粟裕等三野首长解放并进驻大上海,受到毛主席写诗称赞的连队。从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到1963年8月1日毛主席挥毫写下《八连颂》,好八连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他们在驻防南京路的33年时间里,始终坚守“拒腐蚀,永不沾”的崇高理想信念,交出了子弟兵进城“赶考”的完美答卷。离开南京路这个光荣的营盘,好八连与这个城市的故事却仍在不断上演。

1992年,协大祥绸布店翻新后改名为协大祥公司。资料图

1992年南京路改造时,协大祥绸布店要改建成现代化的综合性商厦。闻讯后,八连主动找到相关单位,要求到施工一线参加义务劳动。那时,正值上海的梅雨季节,官兵们冒雨奋战。由于工地距八连驻地较远,施工单位为官兵们在工地附近的旅社包了几间客房。

一天忙下来,疲惫的战士们抱着铁锹,挨着墙根就睡着了。旅社经理几次要他们进屋里休息,可战士们谁也不肯进去。当时在场的一位地方领导动情地说:“上海解放时,我还是一个小姑娘,亲眼见过解放军为了不打扰市民,露宿街头。想不到现在我又看见了当年的情景。”

1988年9月,即将竣工的新锦江大酒店承担了当年11月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的接待任务。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竞赛型的电影节,可谓意义重大。但当时酒店里的建筑垃圾还没有清理,客房布置也尚未就绪。接到上级紧急驰援的命令后,八连官兵火速赶往酒店,承担下了清理楼面的任务。

大楼是全封闭的。清理垃圾时,整个楼层泥沙飞扬,灰尘弥漫,官兵们虽然戴着口罩,但根本不管用,口鼻中呛满了灰尘。大楼只有两部工作电梯,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他们就扛着装满垃圾的麻袋从40多层的高楼上踩着楼梯走下去。在最后帮助清理客房时,房间中的高档生活用品也没有遗失、损坏一件。

时至今日,作为上海最豪华的现代化宾馆之一,新锦江大酒店一直将“八连精神”看作是自己的企业精神加以坚持和提倡。

夜色下的新锦江大酒店。资料图

改革开放以来,八连官兵先后参加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浦东国际机场、世博园场馆等上海市重点工程建设。正如一位亲历上海城市建设的集团老总所说,“我们大厦浇灌的是钢筋水泥和沙石,铸起的却是‘好八连’艰苦奋斗、坚如磐石的精神”。

2009年,上海解放60周年,当时很多市民们都在讨论如何庆祝这个日子。最终,大家决定在外滩繁华地段竖起一座“南京路上好八连”雕塑。经过3年的紧张筹备,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纪念日当天落成揭幕,安放在了“五卅运动纪念碑”附近的下沉式广场。值得一提的是,“好八连”雕塑建设所需资金650万元,全部是由企业和市民自愿赞助的。

“南京路上好八连”雕像。资料图

“好八连”雕像离“陈毅市长”雕像,直线距离不过数公里。作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与这支部队一起进驻大上海;作为上海市长,陈毅又让上海人民深深地爱上了这支部队。“好八连”雕像浓缩着人民军队与这个城市血肉相融、心意相通的特殊情缘。从清晨到夜晚,雕像仿佛都在凝望着这座他们深深眷恋的城市,见证着这座城市点点滴滴的变化。这目光,似乎依然能让人想起60多年前,他们踏上这片土地的激动和憧憬……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