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王毅谈挺直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毅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8-05-04 21:45

五、献身信仰的精神——马克思的高尚人格

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仅需要深刻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也应该大力学习弘扬马克思高尚的人格品德。早在少年时代,马克思就确立了崇高的人生志向。在中学毕业作文中,17岁的马克思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马克思并不满足于在思想上追求真理,更强调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真理,他用自己的理论唤醒全世界劳苦大众,使他们自觉认识到自身解放事业的自主性和神圣性。这种数十年如一日,在理论上对人类解放真理的执着探索,在实践上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不懈追求,铸就了马克思成就人生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源泉,也是马克思用自己的人生实践谱写并传颂至我们这个时代的珍贵精神财富。

在中国革命史上,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献身信仰的例子不胜枚举。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了6位至亲,当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后,他的决定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从投身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贺龙的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050人。夏明翰被捕以后,吟咏《就义诗》走向刑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妇孺皆知,名垂青史。信仰,能让人看见无形的、相信难以置信的、接受不可能的。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信仰。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进步,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从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他们虽身处年代不同,但他们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无私情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纯洁高尚的人生境界。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的实现。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关键一步。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一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极大丰富的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发展越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就越大。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类进步的源泉不仅依赖于物质更依赖于精神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而信仰正是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有真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必胜信念,才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在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铸就高尚的品德。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它为个人的信仰支撑提供最基本价值理性支点,引导着人们思想行为,是塑造人格的指针。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少数人信仰缺失,也因此毁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寄托。重构人们的精神家园需要形成价值共识,凝聚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每个人为实现中国梦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是一个人内在追求与生活目标的精神系统,它的核心是价值信仰。每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信仰的核心,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作为自身信仰的支柱,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身信仰的基础,从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塑造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奋斗终生的高尚人格。

在马克思的伟大精神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心百倍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征程中,必将收获人民大众最真诚的掌声,必将为中国和世界书写辉煌璀璨的大美华章。

作者介绍

王毅,女,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课题组主要成员,《旭说军事》军事专家。先后出版《培育联合文化——走向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抉择》,王毅作品《水玉小集》(6卷)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