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文化是联合作战的动力引擎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岳鸣飞责任编辑:董玥
2018-02-01 09:33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军委联指总指挥习近平带领军委一班人视察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

习主席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任何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只要进行实践活动,都有进行该活动特定的精神意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也就产生了相应的文化和文化现象。联合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战争准备和战争实践中形成的产物,是人类战争历史的积淀物。可以说,联合文化在军事实践中积淀而成,又反过来指导军事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一支军队的主流文化,凝聚着这支军队对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认知、现实感受和未来前瞻,积淀着这支军队最为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推动军队建设改革的动力引擎,也是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重要支撑。培育联合文化,是当前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课题,更是我军构建联合作战体系、提升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一个实践推手。此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不仅是体制编制的调整重组和组织形态的系统重塑,更是联合文化的体系重构和转型重生。

人类作战方式变革的本质是哲学的变革,而哲学变革的背后,则是一场军事文化的大变革。在社会学领域,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的诞生。信息化战争的体系对抗,将社会各领域、军地各系统乃至作战诸军兵种的“深度交融、高度联合”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军事联合文化走向台前,是一体化联合作战在军队文化塑造上的必然映射。在“无网不联”的信息化战场上,官兵如果缺乏了联合文化的凝铸作用,没有养成自主协同、自觉配合、交链互动的联合文化精神,武器装备再先进,也难以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体系作战能力。联合文化作为一种在联合作战中发挥引导力和凝聚力的职业文化,既是组成军事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联合作战的内在精魂。

上世纪20年代初,美军从历史上一系列战争中看到了实战对联合作战的客观需求和技术发展为各军种联合提供可能的实际,开始研究和着手解决联合作战的有关问题。随着联合作战在战场的成功运用和备受重视,“联合价值”“联合观念”“联合文化”等概念提法,在战争准备与战争实践的进程中被不断重构、提升和拓展。战争形态的演变必然导致军事文化形态的演进,虽然联合文化的概念由美军率先提出,但联合文化的内涵却是由人类社会在战争实践中所共同诠释的。

早在三国时期,水陆协同就已成为军队作战的重要制胜法宝。火烧赤壁、淝水之战等经典战例,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古代步车协同、步骑协同、水陆协同作战的活剧。我军是以陆军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人民军队,还比较缺乏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实践经验,但联合、合成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革命战争年代,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每临战事常常是消极自保、敷衍塞责,甚至互相倾轧、见死不救。反观我军,则是高度团结、密切协作,官兵们在战斗中亦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纪律:枪声就是命令、火光就是战场,“哪里有枪声,部队就冲向哪里”。这种打破建制、自主协同、高度自觉的战斗意识和向心攻击力,为我军联合文化的培育预置了养料富足的精神沃土。上世纪50年代,随着我军由单一军种向诸军种合成军队的转变,加之抗美援朝战争的陆空协同作战和一江山岛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初步实践,使我军联合文化的产生有了最扎实的实践基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