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字为先 “取”字为后
公元1431年,苏州知府况钟的母亲去世了,按照礼制,况钟必须回原籍丁忧3年,可苏州百姓舍不得他离开,于是2000多人向朝廷请愿,“请求夺情起复”。朝廷顺应民意,下旨况钟缩短“守孝”期,重回苏州做官。
4年后,况钟进京述职,苏州百姓怕他升官后不回,便在他起程时“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朝廷得知后,让他述职后再回苏州。
1439年,况钟准备赴京朝见皇帝,当地百姓再次担心他去而不返,于是再次上书挽留,只不过这次联名上书者更多,达8万多人。明英宗接受苏州民众的请求,在赐况钟正三品后,让他返回苏州做知府。第二年,况钟病逝于苏州任上,苏州和7个县后来都为他建立了祠堂。
在一个职位上三走三留,13年没挪窝,况钟窝火吗?况钟说:“民安康胜于晋爵,取私,官之耻也。”
进取心人人有之,像况钟“民安康胜于晋爵,取私,官之耻也”这样的进取,“进”的是勤政、修养和百姓的幸福,“取”的是个人名望、民众认可。对这样有进取心的好官,百姓自然舍不得其离开。
明朝太监刘瑾也很有“进取心”,只不过他追求的“进”,是官职的“进”、权力的“进”;追求的“取”,是骗取信任、捞取钱财。在这种“进取心”的驱使下,刘瑾在侍奉明武宗期间,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并在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后,专擅朝政,被人称为“立皇帝”,而明武宗只能当“坐皇帝”。这时候的刘瑾,敛财更加肆无忌惮,在他“进去”时,家中被抄的金银达数百万两,被凌迟处死。
相比刘瑾,易牙的“进取心”更让人咬牙切齿。在听到齐桓公“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的戏言后,易牙竟将自己3岁的儿子烹了献给齐桓公。齐桓公也是傻到家了,不听管仲苦劝,认为易牙爱他胜过爱亲骨肉,最后落到了被易牙软禁饿死的下场。
国家没有进取心,会在自甘平庸中走向衰亡;个人没有进取心,会在原地踏步中碌碌无为。强烈的进取心,是一个国家、民族走向繁荣与强盛的精神心理基础,是一个单位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必然路径。在进取中,只有“进”字当头,“取”字为后,才会升华小我,超越私利,进取之心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源泉,进取之路才不会出方向性的偏差。
公元1547年,当19岁的戚继光在兵书的空白处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时,这位“好读书,通经史大义”的少年就把向有倭寇的地方“进”,“取”倭寇的首级作为自己进取的最高标准,这才使得“戚家军”名闻天下。
相比封建时期的官员,共产党人的进取心境界则更高。比如粟裕,当1945年10月党中央酝酿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时,粟裕即两次复电中央,建议张为正,己为副。在中央来电许可后,他才心安。同样不谋职务进步的还有郑维山。1954年秋,正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郑维山被召回北京,彭德怀找郑维山谈话说:“军委已决定杨成武同志调任军委防空兵司令员,拟由你接任华北军区司令员。”谁知郑维山说:“彭总,如果非要我回军区,我就当副司令员,司令员由朱良才副政委兼比较好。”彭德怀向军委转达郑维山本人的意见后,军委最终决定任命郑维山为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党委副书记。
道德高尚者为公为民进取,品质低下者为私为己捞取。时刻牢记“共产党人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革命”,就能像老一辈革命家那样,重事业、淡名利,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不求当大官、只求做大事,从而进取到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