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探月梦”托举“中国梦”——人类首次月球背面探测全纪实

来源:新华社 作者:陈芳 胡喆 董瑞丰 发布:2019-01-12 16:45:44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奔月之路”——对未知领域探索的不竭动力

梦想的力量,是人类对未知领域探索的不竭动力。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伴随着巨大的火箭轰鸣,肩负着亿万中华儿女的探月飞天梦想,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2018年12月12日16时4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到达月球附近,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完成“太空刹车”,被月球捕获,进入了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嫦娥四号准时发射、准确入轨,原计划在近月制动前实施的3次轨道中途修正,期间只进行了1次。

“准时发射、准确入轨”,实现起来并不轻松。成功架起“奔月之路”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金牌火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系统总指挥金志强介绍,探月工程任务对轨道高度和入轨精度要求都很高,长三甲系列火箭成为执行探月工程发射的最佳选择。

低温发动机同时装配4台单机,选择性能最优的2台用于本次任务;单机产品通电老炼时间增加50小时,系统综合试验考核次数增加……

围绕嫦娥四号任务窄窗口发射、冬季发射等特征,火箭研制团队开展专题风险分析,制定了520项预案。

为了充分利用嫦娥四号任务两天内多窗口的发射机会,降低发射实施风险,火箭系统开展了技术创新,在低温加注后可以适应2天内多个发射窗口的发射要求。

“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系统总设计师陈闽慷说。

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嫦娥”。

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中国航天人用一次又一次生动的创新实践,诠释了创新对于实现梦想的关键意义。

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拍摄的着陆器(右)和巡视器互拍画面。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1 2 3 4 5 6

责任编辑:孙智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