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视角三:观念
观念的重塑有多难?转型是个“大棋盘”,人的转型是最关键的“一步棋”
谁能想到,一位能飞9种机型的陆航部队特级飞行员,第一次登武直-10,竟然连舱门都打不开!
这样的尴尬,不独属于一个人。武直-10甫一列装,便在不少部队引发观念的冲击波。眼前的新战机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连头盔都是高度集成的新式战斗头盔,一时让许多习惯了老式战机的飞行员们都不太适应。
一代新战机呼唤一代全新观念的飞行员!
一个个来自部队的消息,让试飞大队“一班人”强烈意识到:新观念并不能和新装备一起列装配发。他们积极建议并主动承办了“全军陆航部队武直-10型机技术骨干培训”“全军陆航部队特情处置课目飞行骨干集训”等班次。
2014年5月上旬,晴空下的赣北某机场,惊险的“生死时速”轮番上演。来自陆航学院和各大军区陆航旅、团的数十名飞行员,驾驶武直-10等直升机飞行数百架次,竞相挑战单发滑跑着陆、停车自转着陆和尾桨故障着陆等高难特情课目。
这些越来越密集的培训班,不仅把越来越多的武直-10突击手输送到部队,还牵引着新一代武装直升机飞行员观念的升级和转型。
转型是个“大棋盘”,人的转型是最关键的“一步棋”。翻阅培训班教员的简介,记者发现,这里的很多试飞员都有另一个身份:发动机、航电、电传飞控、旋翼传动、人机功效等系统的科研攻关小组成员。
这些身份,是他们由单一型试飞员向科研型、专家型试飞员转型的痕迹。“试飞员的肩上,扛的不仅是科研人员的心血,还有军事斗争准备的时间。”大队政委陈风华说:试飞一款新战机,不仅需要勇敢的心脏,更需要科学的头脑。
科学的头脑,让风险降到最低——10多年来,面对“每天都是新的”试飞任务,他们先后试飞数百架次高等级风险课目,成功处置63起重大险情,为国家避免了数十亿元财产损失。
科学的头脑,将发言权争取到最大——结合试飞实践,他们先后向直升机设计部门和生产厂家提出可行性建议上千条,有力推动了新型直升机的研发进度,提升了装备的技战术性能。武直-10总设计师吴希明由衷感叹:“在武直-10的研制中,试飞大队的贡献太大了!”
科学的头脑,让他们保持清醒——在试飞大队的年度计划上,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多项实战化课目飞行训练!科研试飞任务如此繁重,为何还要安排实战化飞行训练?答案,或许在每个试飞员经常脱口而出的那句追问里:军用直升机是用来打仗的,不懂实战,如何试飞出能打仗的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