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海上战略预警体系的对策
经过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年来的海战场建设,我国海上战略预警体系已具备了一定的战略预警能力,为下一步推进我国海上战略预警体系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着眼未来海上安全需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海上战略预警体系建设。
组建国家海上战略预警指控中心。构建海上战略预警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科技水平、经济实力等因素制约。海上战略预警体系是构成统筹军地资源的国家战略预警体系的重要支撑,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注重顶层设计,强调综合集成。
一是建立国家海上战略预警指控中心,负责组织领导、规划管理国家海上战略预警体系的构建。要以海军为主体,由海军担当海上战略预警侦察探测的主要任务。二是依托海军各大舰队或沿海方向各战区,在各海区(方向)建立海上战略预警指控分中心,按照国家海上战略预警指控中心的统一规划,负责本海区(方向)战略预警探测系统的建设,负责情报信息的即时获取、处理上报并报知本海区内海、空军和民间有关部门。三是依托各海区(方向)军兵种内设立相应的战略预警指挥站(台),按照国家海上战略预警指控中心的统一规划,负责本军兵种战略预警系统的建设,运用本海区(方向)军兵种的预警系统获知和处理情报信息。
发展高端卫星探测系统。未来海上局部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高端对抗,由于超视距精确打击的出现,敌对双方将依靠强大的信息系统来提高战场的透明度。谁取得战场上的单向“透明”,谁就拥有巨大的战场优势,而这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基预警探测系统。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海基预警探测网与天基预警探测网,应把发展海基、空基、天基一体预警探测系统作为海上战略预警体系长远建设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
一是发展导弹预警卫星,主要用于监视敌方弹道导弹,探测来袭导弹参数、袭击的目标和飞行时间,及时为己方防御系统提供充足的反应时间。二是发展成像侦察卫星,主要利用高性能成像设备、光电遥感器、合成孔径雷达等设备,从空间轨道上对海上敌方目标实施侦察、监视。三是发展电子情报侦察卫星,主要用于侦收敌方雷达、通信、导弹遥测信号,获取各种电磁参数信息,探明敌电子系统的性质、位置和活动情况,以及新武器的试验、装备情况。四是发展海洋监视卫星,主要用于监视水面舰艇和潜艇活动,侦收舰载雷达和无线电信号,有效探测和识别海上舰船。
完善海基预警探测网。在情报信息获取上,海基和天基探测平台具有获取及时、情报信息量大的功能特点。天基预警探测平台侧重于获取大范围、大纵深的战略情报信息,而海基预警探测平台则可以获取更加准确翔实、来自海上方向的情报信息。天基预警探测平台获取的情报信息,往往需要海基预警探测平台的情报信息加以印证。因此海基预警探测平台仍是获取海上情报信息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获取战略情报信息的重要补充,应进一步加强建设。
整合现有战略预警力量。现阶段我国的海基、陆基预警探测网,虽具有一定的规模,但与未来信息条件下作战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在抓紧空基、天基预警力量建设的同时,立足于国情、军情,利用现有装备资源,加快整合海基、陆基预警力量,加快新型探测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海基、陆基预警力量的整体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
一是继续深化对各军兵种雷达兵部队的体制编制调整,采取新编制,建立扁平网络化指挥体制,充分发挥雷达情报部队的职能作用。二是对雷达、技侦、电子对抗、观通等信息力量进行统一部署,以减少兵力兵器的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三是尽快研发部署新型雷达,提高海基预警探测的抗干扰能力。四是利用岛礁编配隐蔽雷达站和机动雷达站,适时组织机动作战,快速补网,提高预警探测网的稳定性和严密性。五是加强海基、陆基预警探测网的耦合性和及时通报能力,确保准确、及时和持续获取预警探测情报信息。六是在重点方向的前出岛岸尽快完善和部署新型探测手段,以弥补常规探测手段的不足。
推进海上战略预警体系建设,关键是要实现预警装备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使战略预警装备在预警探测、情报侦察、通信指挥等方面实现信息采集、融合、处理的网络化、自动化和实时化,按照多元探测、多元融合、整体运用、情报共享的原则要求,突出重点、梯次配置,在西太平洋当面海区的沿陆、沿海、沿岛的边界立体区域部署战略预警探测力量,形成有效覆盖西太平洋当面海区的多层扇弧形战略预警部署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