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头条>>正文

29年后再度致信军报,九旬老人寻找亲人解放军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袁丽萍 肖捷 王利兵责任编辑:毛志文2014-10-20 02:14

“好像一下子就不害怕了。”29年后的这个秋天,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听到那句话时心里顿时踏实了。老人对那两名年轻军人印象特别深,记得他俩是从武汉到北京上军校的:“俩年轻娃娃,20来岁,穿着绿色的军装。”

可肖捷在1985年写给本报的第一封来信中,说老人碰见的是去大连上军校的学生,老人已经90岁,29年前的事情是不是记错了?“就是去北京读书的,俩娃娃是南方口音,湖北人,从武汉上的火车,到北京就下车了,我都记得。”老人强调说。

记者后来再次询问肖捷得知,他转述老母亲的经历是从姐姐来信上获悉的,可能是转述过程中弄错了。

老人说,两个年轻军人把靠窗的位置让给我,帮我照看行李,还把他们家里人做的熏鸭和鸡肉给我吃。老人告诉记者:“那时候生活差,我哪好意思吃俩娃娃的东西,但他俩坚持让我吃,中午饭都是他们给我买的。”

从武昌到北京,这两位军校学员一路为老人打水、买饭,虽然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老人来说,热心陪伴让她化解了内心的无助和担忧。

现在,曾经的“年轻娃娃”应该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了,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偶然想起,自己当年用善良和关爱温暖了一位老大娘的孤单旅程?

1985年9月22日下午,老人到达北京站,那两名学员要赶去军校报到,没法再送老人了。火车站人来人往,老人不知道去哪里办理中转签字手续,一时间手足无措。

就在这时,另一位军人向老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拎着个大包,穿着老百姓的衣服,说自己是伤残军人。”老人摸摸自己的手说,“我记得他40多岁,手上有伤,他也要中转签字,就拎着我的行李带我去办手续。”那位伤残军人告诉老人,他从长沙看完朋友到北京转车,要回吉林老家。“我们不是一趟车,但他坚持送我到候车室。”老人谈起这位伤残军人时,情绪有些激动,“不知道他还在不在啊。”

老人顺利登上了从北京开往大连的火车。第二天下午到达大连,一名年龄30多岁,北方口音,穿着白色军装的解放军看老人孤零零一个人,便主动上来打招呼。这名军人得知老人要去驻旅顺某部,跟自己同路,便主动提出带老人去旅顺。“出车站时人特别多,他帮我扛着行李,让我拉着他衣角走。他带着我坐上部队班车,一直送我到闺女家门口,没进门就走了。”老人回忆说,“他住的楼和自己女婿的单位大概就隔200多米,不知道人家叫什么,问也不说,没有好好感谢他,这么多年都是遗憾。”

孤身一人,辗转3座火车站,三天两夜的旅程,4名军人的爱心接力,让老人这段千里探亲路走得平安顺利、温馨暖人。老人说:“见到女儿时,她都哭了,不敢相信我这么顺利。”

虽然已经过去了29年,但回忆那段往事,老人眼里仍然有泪光闪动:“我是碰到好人了啊,要不是亲人解放军,我咋能平平安安到了东北。”

当时,肖捷接到姐姐的信,得知老母亲在几位解放军的帮助下平安到达时,终于松了口气,感激之情难以表达,就给本报写了一封信。

29年来,老人一直牵挂着那4名热心的解放军,孙女肖丹凤从小就听奶奶讲这段往事,儿子肖捷更是一碰到部队的人,就想方设法打听。这份牵挂,让肖家人跟解放军更亲近。是啊,4名战友的爱心接力不仅温暖了肖家人,更穿越重重时光隧道,温暖了今天的我们。

采访中,肖丹凤好奇地问奶奶:“您这么记挂他们,要是见着那几个解放军同志,您想说点啥?”

“还能见着吗?都这么多年了,不知道叫啥,也不知道在哪。”老人摇摇头,拍拍老沙发的扶手,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奶奶,我们尽力帮您找,万一能见着呢?”

“啊,那我要感谢党,感谢亲人解放军!”

采访结束离开时,老人一直送到院门口。记者要登车了,让老人回去休息,她却说:“我又见着解放军了,我要多看看。”简简单单一句话,让一股暖流涌上记者心头。

尽管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但那4名战友啊,希望你们能看到老人深情的期盼,实现一位9旬老人的心愿;尽管往事已成为历史,但亲爱的战友啊,希望人人都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助之手,在祖国大地传递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本报注:如果当年的几位战友看到这篇报道,或能提供相关情况的同志,请拨打电话:010-66720792)

(《解放军报》2014年10月20日 第一版、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