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同志,你们在哪里?
——听9旬老奶奶贾贵珍讲述29年前旅途中得到4名军人热心帮助的细节
■本报记者 袁丽萍

本报记者袁丽萍采访贾贵珍老人。王利兵 摄
10月13日上午一上班,本报采编网内部论坛上一封署名肖捷的读者来信,引起编辑部关注。这封信是本报高级编辑刘业勇上传的。他在信后解释说:“今年7月,我偶然认识了一位名叫肖丹凤的女士,向我讲述了其奶奶贾贵珍老人29年前得到4名解放军热心帮助的事,并说她父亲肖捷想找一张当年的报纸。我将当年的报纸复印寄过去后,肖丹凤全家人兴奋不已,还专门读给奶奶听。前不久,肖捷给我捎来一封写给军报的信,称老母亲如今已90高龄,迫切地想再见到那几名解放军同志。”
刘业勇把肖捷的信和当年的报纸发到内部论坛,希望本报能帮助老人实现心愿,延续这段佳话。这个帖子立即引起报社编辑记者的热议,大家从时隔29年的两封信中感受到强烈的正能量,认为当年几名战友的善举虽小但平凡而真实、细小而温暖。
当天下午,记者受编辑部委派,来到北京大兴区工业园的一座平房小院,见到了贾贵珍老人,聆听那段感人往事,找寻散落在老人记忆中的细节。
90岁的贾贵珍老人,精神矍铄。一见面,老人便紧紧握住记者的手,边打量边说:“穿军装的好呀!”老人乡音未改,怕记者听不明白,这句话重复了3遍。老人是湖南衡阳人,当时儿子在湖北农场工作,女儿远嫁辽宁。那段故事,就发生在她跟着儿子住在湖北农场的时候。
1985年9月,老人要去东北看女儿。当时,交通还不发达,从武汉到旅顺,火车要走几天,中间还得转车。老人已年过6旬,从未出过远门,却要孤身一人千里探亲。时至今日,肖捷仍心怀愧疚:“我当时因工作忙实在脱不开身,只能把母亲送到武昌火车站,特别担心。我那几天都没睡好觉,老母亲一个人,身体又不好,万一在路上出点岔子咋办啊?”
“那您怕么?”记者问老人。
“儿子送我的时候,一个劲地叮嘱我,路上注意安全。我点头答应着,是怕他担心我,但我心里也没谱,自己一个人走这么远的路,哪能不害怕?”
就这样,带着儿子的担忧和自己的茫然无助,1985年9月21日上午,老人坐上了从武昌开往北京的火车。老人还记得,自己的座位靠近过道,正当她为无法把大包放到行李架上发愁时,旁边的两名年轻军人主动跟她打招呼:“大娘,您要去哪?有什么事我们帮您,我们是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