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版图见证
军队不可无军魂,军人不可无灵魂
10、祖国版图前的拷问
甘巴拉有一幅堆砌在阵地上的祖国版图,这也许是离天最近的祖国版图。一代代官兵在这里驻足,感受戍边的荣光,思索人生的价值。
今天,有人感慨:如今的年轻人,理想太遥远,我只活在当下;信念有何用,我只要快乐每一天。
今天,有人质疑:多少年轻人是为了从军报国的事业来当兵?从军只是“就业”,军装只是个“饭碗”。
今天,有人心灰:当理想已丢掉麦克风、信念已退缩到墙角,而被抹黑、被戏说、被解构的党史军史却充斥视听……
没有与生俱来的理想信念,只有生死相依的价值认同。审视当下,怎样才能培育理想、凝聚信念,在抵御“政治转基因”的暗流涌动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寻根古田,我们发现,《古田会议决议》里,有多少现实思想问题,就有多少“纠正的方法”。敌人曾这样评价从古田走出来的红军——“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去马上就熔化了”“昨天在我们这里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
哪一代人入伍时都可能带着各自的“私心杂念”,不可想像,每个人入伍前都怀着多么崇高的革命理想。今天,面对在万里边关的士兵,我们触摸到了军队这个大熔炉的炽烈温度。
11、传承不了理想信念,就无法续写先辈荣光
离天最近的祖国版图,是年轻士兵感受使命担当的精神通道——守不住理想信念,就守不住红色江山。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金一南教授说:“我们这一代军人享受着前辈威名的庇荫,让下一代军人也踏上我们的肩膀,该是我们的重任”。
军旅传承,血脉赓续,这是一个拷问当代军人的大课题:我们沐浴着多少先辈的荣光,我们可曾丢掉了多少先辈的理想?
坐享前辈荣光,我辈脸上无光。万里边关戍边人最懂得,从嘉兴南湖起航93年,从南昌城头亮剑87年,从古田村头出征85年……走了这么远,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更不能忘了秉承这个“为什么”继续前行。
听听甘巴拉人给儿女们起的名字吧!高蕾、杨宇翔、熊思雪、胡思雅……雷达兵、飞机、雪域、雅鲁藏布江都在其中——难道,这仅仅是生命的延续?
12、理想信念的坚守是一场永远的战斗
一路行走边关,一路泪洒心田。
甘巴拉,甘巴拉,伸手把云抓。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孤塞飞鸿绝,边关家万里……
康西瓦,普兰,札达,麻栗坡,万里边关一座座烈士墓园,坟茔卧黄沙,墓碑擎苍天……
与我们同行的摄影记者刘应华今年54岁,从1986年扛起相机至今,已经49次登上甘巴拉。问这位拥有36年军龄的老兵为何如此眷恋雪域边关,他说:“在山下待久了,上山洗洗心……”
军队不可无军魂,军人不可无灵魂。在政治考验、战场考验、利益考验的风雨中,理想信念是一棵心中的树,在风雨中洗礼,在风雨中成长。
1929年12月28日,古田大雪,布衣草履的红军在会场廊柱下点起一堆篝火。雪白火红,这团取暖之火化作理想信念之火,从点燃就不曾熄灭,到什么时候也不能熄灭。这团火,传到了我们这代人手中。
《古田会议决议》里,有5条当时的“入党条件”:“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包括阶级觉悟);2、忠实;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4、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
这是当时一个年仅8岁的政党的真实状况,与今天我们作为执政党的入党条件相比,有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然而正是这时代的变迁,折射出这样的真理:理想信念的坚守,对于一个人而言,是一生的战斗;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而言,是永远的战斗。
(《解放军报》2014年10月17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