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头条>>正文

雪山上将军洒热泪:警惕太平盛世诱惑,抵御理想信念迷失
边关将士是最好的教科书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丁海明 张良 郭丰宽责任编辑:毛志文2014-10-17 02:22
1966年,第一代甘巴拉人在拉萨展开适应性训练期间,组织学习毛主席重要指示。(资料图)

干打垒见证 

理想是顶天的脊梁骨,信念是立地的压舱石

1、干打垒旧址前的忧思 

通往甘巴拉的路,上去艰难,下来不舍,总有老甘巴拉人离开又回来。

今年,这个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诞生49周年,被中央军委以“英雄”的名义授称20周年。

雪山之外,这个日子平静如水。对甘巴拉而言,这个日子壮怀激烈。夏仲昌,当年第一批甘巴拉老兵,选择此时重上雪山。

68岁的白发老人,登临这样的高度,步履艰难。然而距山顶仅余10多米时,老人突然驻足,俯身用颤抖的双手摩挲着依稀可辨的痕迹:“就是这里,我们当年住的干打垒就在这里!” 

49年前,夏仲昌们的脚步声把甘巴拉从亘古沉寂中惊醒。近半个世纪来,守卫甘巴拉的官兵来了一批又一批,换了一茬又一茬,三五年也好,十几载也罢……为什么每一次离别与重逢都热泪如涌,为什么不论离开多久都魂牵梦萦?

“回来就是想看一眼,今天的甘巴拉还是不是我们当年的甘巴拉,今天的甘巴拉人还是不是我们当年的甘巴拉人?”夏老似乎不是在与我们对话,而是与苍茫雪山问答。

走向这座海拔5374米的雪山,一路触摸到的绝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度与距离——是繁华尘世与冰峰雪岭的距离?是边关哨卡与闹市军营的落差?还是时代喧嚣、浮世人心与寂寞坚守的云壤之别?

2、干打垒不在了,干打垒背后的东西能丢吗 

一位老西藏介绍,每年都有很多夏老这样的老兵,带着这样的忧思,重返冰峰雪岭。为何千里寻故地?他们来寻找心中不能失落的魂——干打垒不在了,干打垒背后的东西还在不在? 

老兵的担忧如晨钟暮鼓,响彻在甘巴拉,和万里边关许许多多像甘巴拉一样的哨卡。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多少年来,把名字刻在甘巴拉的战士不过千人左右,但用生命筑起祖国万里边关的人何止万千。放眼四望,连绵雪山,有多少这样的山巅、驻扎着多少这样的哨所,就有过多少夏仲昌这样的老兵。

霓虹灯下的新一代,可知道霓虹背后矗立着多少“甘巴拉”?穿越半个世纪,老兵带着忧患而来,忧患深处是期盼。

3、有了它,可以山登绝顶;失去它,就会失去希望

曾乘坐飞机飞越雄伟的冈底斯山脉的人也许并不知道,49年来,甘巴拉官兵引导军民航班50余万架次,以万无一失的优质空情,托举起中国空防网中一个坚固的支点,把飞越世界屋脊的这条危险航线,打造成世界公认的空中安全走廊。

握着年轻一代甘巴拉人的手,夏仲昌语重心长:“年轻人,理想信念可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就是我们当年的干打垒、我们心中的甘巴拉!”

放眼万里边关,坚守理想信念,就是挺直我们这支队伍的脊梁骨。军队如此,国家民族亦然。

一个人有没有理想信念,人生轨迹迥然相异;一支军队有没有理想信念,前途命运截然不同。历史用血的事实证明:理想信念是总开关,有了它,可以山登绝顶;失去它,就会失去希望!

从古田出发的革命先辈,非有理想信念不能“年纪轻轻干大事,年纪轻轻丢性命”,非有理想信念不能纵马江山、改天换地; 

干打垒年代的老兵,非有理想信念不能建设一个新中国,非有理想信念不能捍卫新生的共和国。 

今天,万里边关的风雪中,正是生生不息的理想信念火种,守望着祖国万里江山的安宁。